遐圻新破虏,名将旧登坛。
戎馘西南至,毡裘长幼观。
边疆氛已息,矛戟血犹残。
紫陌欢声动,丹墀喜气盘。
唐虞方德易,卫霍比功难。
共睹俘囚入,赓歌万国安。
遥远的边疆刚刚击破敌军,功勋名将再次登坛受封。 西南方向献来俘虏首级,身着毡裘的百姓无论长幼都来围观。 边疆的战火硝烟已经平息,但矛戟上还残留着血迹。 京城大道上欢声雷动,宫殿台阶前喜气盘绕。 唐尧虞舜的德政容易推行,而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却难以比拟。 众人一同目睹俘虏被押送入京,齐声高歌祈愿天下万代安宁。
1. 剑南道:唐代行政区划之一,治所在益州(今成都),辖境约当今四川大部、云南部分地区,是唐代西南边防重镇。 2. 献捷:古代军队获胜后,向朝廷进献所获战利品(如俘虏、武器等)及报告胜利消息的仪式。 3. 排律:律诗的一种,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加以铺排延长,每首至少五韵十句。 4. 卫青与霍去病:均为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后世武将的楷模。 5. 唐虞之治:指上古圣君唐尧和虞舜统治的时期,被儒家奉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歌颂胜利与祈愿和平。讲解时可重点分析其层层递进的结构:从破虏、献捷的叙事,到观礼、欢庆的场面描写,再到对名将功绩的赞颂(以难比的“卫霍”衬托当下将领之功),最后落脚于“万国安”的宏大愿景。诗中“紫陌”“丹墀”等意象点明了庆典的皇家规格,而“毡裘长幼观”则体现了胜利惠及边疆各族百姓,具有民族团结的意味。“矛戟血犹残”一句是诗眼的深化,提醒人们在欢庆之余不忘战争的代价,使诗歌内涵更为厚重。艺术上,全诗对仗精工,用典贴切(唐虞、卫霍),情感充沛,充分展现了盛唐诗歌的雄健风骨。
这首五言排律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一场边疆大捷后的欢庆景象。首联“遐圻新破虏,名将旧登坛”开篇点题,气势磅礴,既点明事件又烘托出名将的威望。颔联“戎馘西南至,毡裘长幼观”通过具体细节“戎馘”和“毡裘”展现了胜利的成果与边民同庆的场景。颈联“边疆氛已息,矛戟血犹残”巧妙运用对比,既交代了战事平息的结果,又以“血犹残”暗示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主题。尾联“共睹俘囚入,赓歌万国安”将全诗推向高潮,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洋溢着爱国热情与英雄气概,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与作者已不可考。从诗题《观剑南献捷》可知,诗歌描绘的是剑南道(今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军队取得重大胜利后,向朝廷献俘告捷的盛大场面。唐代中后期,西南边境(如与吐蕃、南诏接壤处)常发生战事。此诗反映了唐军在边疆战役中获胜后,举国上下欢庆胜利、歌颂战将功绩、祈望国家安定的情景,体现了唐代尚武精神与对国家统一的强烈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