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三湘万里程,泪篁幽石助芳贞。
孤云目断苍梧野,不得攀龙到玉京。
碧杜红蘅缥缈香,冰丝弹月弄清凉。
峰峦一一俱相似,九处堪疑九断肠。
玉辇金根去不回,湘川秋晚楚弦哀。
自从泣尽江蓠血,夜夜愁风怨雨来。
少将风月怨平湖,见尽扶桑水到枯。
渺渺三湘万里程,泪洒竹丛与幽石更显芳贞。 孤云望断苍梧荒野,却无法追随龙驾抵达玉京。 碧杜红蘅飘散朦胧香气,冰丝琴弦在月下弹奏清凉。 峰峦重叠处处相似,九处寻觅九处断肠。 玉辇金根一去不返,湘川秋晚楚地弦音哀伤。 自从泣尽江蓠血泪,夜夜愁绪伴着风雨凄凉。 少年曾怨平湖风月,如今看尽扶桑水枯沧桑。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时空交错,"三湘万里"与"夜夜愁风"构成宏大与绵延的时空框架;二是意象群运用,泪竹、冰丝、怨雨等形成凄美意象链;三是数字对比,"九处断肠"与"一去不回"强化悲剧张力。讲解时可结合李益《湘中怨》对比分析,同写湘妃而此诗更重环境烘托。诗中"攀龙到玉京"暗含求而不得的人生普遍困境,使古老传说具有超越时代的共鸣价值。
全诗四首层层递进:首联以"三湘万里"展开时空苍茫感;颔联"冰丝弹月"以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触觉交融;颈联"九处堪疑"用数字强化愁绪;尾联"夜夜愁风"以循环意象深化悲怆。诗人通过湘妃的"泪""怨""泣"等动作,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九嶷山、湘川等地理意象成为情感载体,形成凄美迷离的意境,展现唐代咏史诗"以哀景写哀情"的典型特征。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借湘妃传说抒怀之作。湘妃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舜南巡死后,二妃泪染竹斑,投湘水而亡。诗人以湘妃视角,融合楚地神话与自然意象,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赞颂与生死离别的哀思,反映唐代文人借古抒情的创作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