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附:王轩题西施石诗
附:王轩题西施石诗
未知 〔唐朝〕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写人
写草
古诗译文
山岭之上,千万座山峰秀丽挺拔;江水之畔,细嫩的春草生机盎然。今日我遇到了当年西施浣纱的石头,却再也见不到那位浣纱的美人了。
展开
知识点
1. 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之貌的典故。她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使得吴王沉溺美色,最终越国灭吴复兴。 2. 浣纱:浣,洗涤。纱,轻薄的丝织物。浣纱即洗涤纱线或纱织物,是古代江南地区常见的女子劳作场景。 3. 怀古诗:古诗题材的一种,主要通过游览历史遗迹,触景生情,抒发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常带有借古讽今或感叹兴衰的意味。 4. 物是人非: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指景物依旧,而人事已发生变化。表达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伤。
展开
古诗注解
岭上
:指山岭之上。
千峰秀
:形容众多山峰秀丽峻拔。
细草春
:细嫩的春草,点明时节是春天。
浣纱石
:传说中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洗纱布的石头。
浣纱人
:特指西施。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情感是“怀古”。讲解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分析诗歌的结构,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由实景引发历史联想。其次,重点讲解“浣纱石”与“浣纱人”的象征意义:“石”代表永恒的物质存在,是历史的冰冷遗迹;“人”代表鲜活的生命与故事,是历史的温情核心。二者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与诗人内心的怅惘。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凭吊古迹、感怀历史的情感,在中华文化中非常普遍,它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展开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的怀古诗。前两句写景:“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描绘出一幅开阔而充满生机的春日山水画卷,山峦秀美,草木葱茏,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由景入情,点明主题:“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逢”与“不见”形成强烈反差。眼前的石头是历史的见证,亘古不变;而曾经在此浣纱的绝代佳人西施,却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蕴含着对时光流逝、历史无常的深沉叹息,余韵悠长,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者为王轩,唐朝人,生平不详。诗题表明是附于“西施石”的诗作。诗人游览古迹,面对传说中西施浣纱的石头,触景生情。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著名美女,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是历史上“美人计”的核心人物。她的故事广为流传,浣纱是其标志性事迹之一。诗人借此古迹,抒发对历史人物已逝、唯留遗迹的感慨,是典型的怀古诗。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