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堂堂,挠堂堂。
殿堂倾斜不正,朝纲混乱不宁。
这首诗虽短小,却需要结合特定历史背景解读。“侧堂堂”表面写建筑倾斜,实喻朝廷统治根基不稳;“挠堂堂”则直接指向律法纲常的扭曲。两局结构对称,通过重复“堂堂”形成强烈对比——外在的威严与内在的混乱形成反差,揭露了权力中心的虚伪与危机。作为民谣,它不直接描述事件,而是用象征手法表达民众对政治腐败的敏锐观察,体现了古代民间文学“微言大义”的特点。
这首民谣仅六字,采用重章叠句的民歌形式,以“堂堂”这一形容庄严场所的词语为反讽核心,通过“侧”与“挠”二字直指朝廷根基动摇、法度扭曲的实质。语言极简却寓意深刻,重复句式强化批判力度,展现了民间智慧以隐晦方式揭露政治弊病的锋芒。全诗既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实录,也成为唐代政治民谣中抨击时政的典型代表。
此诗出自唐代调露初年(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的京城民谣。当时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唐高宗体弱,朝政出现动荡,皇权继承问题暗流涌动(如太子李贤被废事件)。民间通过简短歌谣隐晦讽刺朝廷表面庄严实则内部混乱、纲纪不振的局面,反映了百姓对时局的不满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