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访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
高骈 〔唐朝〕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写花
写水
惆怅
落花
古诗译文
我顺着落花流水寻觅天台山的仙境,带着几分醉意悠闲吟诵独自前来。
心中惆怅那位仙翁不知去了何处,只见满院的红杏与碧桃花正绚烂盛开。
展开
知识点
1. 高骈:唐朝晚期名将、诗人,曾任节度使,晚年崇信道教。 2. 天台典故:源自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故事,成为文学中仙隐意象的经典符号。 3. 以景结情: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手法,如本诗末句通过景物描写含蓄传递情感。 4. 访隐主题:唐代诗歌常见题材,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多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红杏碧桃:二者均为春季花卉,在诗中常象征隐士高洁品格与居所生机。
展开
古诗注解
落花流水
:既指自然景色,也暗含时光流逝、寻觅仙踪之意。
认天台
:辨认天台山的方向或路径。天台山在浙江,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之处,此处代指隐者居所。
半醉闲吟
:微醺状态下悠闲地吟诗,表现诗人访友的洒脱心境。
仙翁
:对隐者的尊称,将其比作超脱尘世的仙人。
红杏碧桃
:春季花卉,象征隐者居处的幽美与生机,反衬“不遇”的怅惘。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通过记述访隐不遇的过程,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前两句的主动寻觅与后两句的悄然落空形成情节反差;“满庭红杏碧桃开”的繁盛春景与“惆怅仙翁何处去”的内心空寂构成情感张力。诗人将道家仙隐思想融入山水描写,使普通的访友经历升华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诗中“半醉”“闲吟”等细节体现了唐代士人优雅的生活情趣,而结尾的开放式画面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暗含“道不可见而景可悟”的哲理意味。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访隐者不遇”为主线,首句“落花流水认天台”营造出缥缈仙境般的氛围,暗含追寻之意;次句“半醉闲吟独自来”勾勒出诗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后两句笔锋一转,“惆怅仙翁何处去”点明“不遇”主题,末句“满庭红杏碧桃开”以绚烂春景作结,既烘托出隐者居处的幽静美好,又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诗句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深远,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唐代隐逸诗风的典型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高骈所作。高骈晚年在仕途受挫后倾向道家隐逸思想,诗中“天台”“仙翁”等意象反映了他对超然世外的向往。此次访隐者不遇的经历,可能触发其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借景抒怀,表达对隐逸生活的钦慕与求而不得的淡淡遗憾。
展开
作者信息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古诗数量:
53
名句数量:
206
作者其他古诗
1
马嵬驿
1.1万阅读
2
风筝
1万阅读
3
边方春兴
1万阅读
4
送春
1万阅读
5
入蜀
1万阅读
6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7
锦城写望
1万阅读
8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9
对雪
1万阅读
10
山亭夏日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