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
讲解要点一:画面的层次感。 诗人如同一位高明的摄影师,镜头先拉远,展现暮色中的远山全景(日暮苍山远),然后镜头推近,聚焦于山脚下寒天中的简陋小屋(天寒白屋贫)。接着,镜头特写小屋的柴门,并引入声音元素——犬吠(柴门闻犬吠),最后点出画面的核心人物——在风雪中夜归的主人(风雪夜归人)。这种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景及人的写法,使诗歌画面极具层次感和动态感。
讲解要点二:情感的含蓄性。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情感已渗透在字里行间。“日暮”“天寒”暗示了旅途的辛苦和内心的孤寂;“白屋贫”流露出对山中主人清贫生活的深切同情;而“风雪夜归人”则蕴含着对劳动者不畏艰辛的感叹,或许也有一丝自己漂泊无定、渴望安顿的共鸣。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讲解要点三:“归人”的深意。 “夜归人”是全诗的诗眼。这个“归”字至关重要。它表明这简陋的白屋是主人的家,风雪再大,终究有一个可以回归的温暖港湾。这与前文所写的苍远、寒贫形成了对比,在寒冷中透出温暖,在寂静中显出生机。同时,对于羁旅在外的诗人而言,这个“归”字也可能触动了他的乡愁,使诗歌的情感更为复杂深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胜繁,以少总多,用最经济的语言描绘了生动的画面,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刘长卿作为“五言长城”的高超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