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登望楚山最高顶
登望楚山最高顶
孟浩然 〔唐朝〕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写花
山水
写山
写水
写云
古诗译文
山水风光要看其地形胜景,襄阳的山水之美超过了会稽。
最高的山峰就是望楚山,但我还从未攀登过它。
石壁陡峭得仿佛是用刀削成,周围群山都显得低矮。
趁着天气晴朗试着攀登,放眼望去无边无际。
云梦泽在掌中显得渺小,武陵源桃花深处令人迷醉。
黄昏时分骑马下山归去,藤萝间的明月映照着深邃的溪流。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2. 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 地点意象:襄阳、望楚山、云梦泽、武陵源。 4. 艺术手法:对比(襄阳美会稽)、夸张(石壁疑削成)、衬托(众山比全低)、化大为小(云梦掌中小)、用典(武陵花处迷)。 5. 思想情感:热爱自然、赞美家乡、隐逸情怀。 6.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雄健豪迈,意境开阔。
展开
古诗注解
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
襄阳
:今湖北省襄阳市,孟浩然隐居地。
会稽
:今浙江绍兴,古代以山水秀丽闻名。
攀跻
:攀登。
登陟
:登高,攀登。
目极无端倪
:放眼望去,看不到边际。
云梦
:古代大泽名,大致在今湖北湖南交界处。
武陵
: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桃花源,此处代指美景。
暝
:黄昏,夜晚。
萝月
:透过藤萝看到的月亮。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孟浩然赞美家乡襄阳山水的一首力作。讲解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理解诗人开篇即以“襄阳美会稽”的强烈对比,表达对家乡山水的极度自豪。其次,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疑削成”、“比全低”、“掌中小”等夸张和衬托手法,极力渲染望楚山的高峻和登顶后视野的广阔无垠,展现其豪迈的胸襟。再次,注意诗中“武陵”典故的运用,将现实景色与理想中的桃源仙境相联系,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最后,品味诗歌结尾“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的描写,体会诗人从白日登临的壮阔转入月夜归途的幽静,这种动静转换、情景交融的手法所营造出的深远意境,以及其中蕴含的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自适的隐逸情趣。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登高望远为线索,层层推进,展现了望楚山的雄伟与周边景色的辽阔。首联即以对比手法,盛赞襄阳山水胜过闻名遐迩的会稽,奠定全诗豪迈基调。颔联点题,并留下“未曾攀跻”的悬念。颈联以“石壁疑削成”的夸张和“众山比全低”的衬托,极写山势之险峻高拔。颈联写登顶后视野之开阔,“云梦掌中小”化大为小,气魄宏大;“武陵花处迷”则引入桃源意象,增添诗意与遐想空间。尾联以黄昏归骑、萝月深溪的幽静画面作结,动静结合,意境深远。全诗语言雄健,想象奇特,将写景、抒情、言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孟浩然山水诗清新俊逸、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作。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长期隐居故乡。望楚山是襄阳附近的名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望楚山最高顶时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山水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隐逸山林、寄情自然的志趣,是其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
作者信息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古诗数量:
445
名句数量:
1530
作者其他古诗
1
过故人庄
1.2万阅读
2
送朱大入秦
1.1万阅读
3
送杜十四之江南
1.1万阅读
4
耶溪泛舟
1.1万阅读
5
晚泊浔阳望庐山
1.1万阅读
6
万山潭作
1.1万阅读
7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1.1万阅读
8
送朱大入秦
1.1万阅读
9
渡浙江问舟中人
1.1万阅读
10
檀溪寻故人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