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对当今皇帝的歌颂,入题自然。文章开篇即言:“金陵为帝王之州。”然而,从六朝以至南唐,历代帝王都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之王气”相称。这显然是为了突出下文对大明开国伊始的雄壮声势的描写。接着由前面的“无以应山川之王气”说到“始足以当之”,很自然地转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上来。“由是”以下几句,进一步阐明本旨,为全文的描写定下了基调。如此开端,不仅自有一种引人人胜的魅力,而且使人感到气势宏阔舒展。
第二段集中写阅江楼的兴建和皇上登楼的所见所思。这一段可分为几层笔墨。第一层以简洁的言语,交代阅江楼所处的位置,同时也点明了建楼的起因和楼名的来历。皇上之所以“诏建楼于巅”,一是因“其地雄胜”,二是为了“与民同游观之乐”。第二层由阅江楼所处地势的雄伟壮丽,展望“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的美妙景象。作者为之涂抹了一层特有的色彩: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等一统天下的君王来临时,展示千年未见之奇观。这一层意思以反问句出之,更能开拓文意,逗引下文的阅江之思。第三层悬想风和日丽之时,皇上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凭栏远眺,遐思一定会悠然而生。一个“思”字,为全文之关纽,以下第四层所写的三见三思,均由此生发。一层内蕴丰富,行文却井然有序。作为一统天下的君王,他的所见所思自与常人迥异。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各地诸侯纷纷前来述职,他想到的是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必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中华大地这样广阔,更思虑要设法来保卫。继而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他想到的是边远民族,海外的船只接踵来朝,四方的珍宝争相人贡,这时必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降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思虑要设法去怀柔。最后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的人群,他想到的是黎民百姓,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劳,这时必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们。”天下有这么多的黎民百姓,就更思虑要设法让他们安居乐业。至此,皇上由见而思的描写经过层层推进已达到高潮。下面转到议论,这是该段最后一层意思。作者推想,皇帝兴建这座楼的目的,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景物而触发感慨,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这几层文字不免粉饰之嫌,可贵的是其中寄寓了对人主的劝勉之意,文章的思想内容由此得到升华。
第三段文章,又可分作二层。先由上文的三见三思,引起对历史陈迹的回顾,作者对安危系于一江的山川分合的感慨之情,亦包曲其中。继而用“今则”二字一转,折回到对大明皇帝的赞颂。而其中“宵旰图治”四字,既是歌颂之辞,也是箴规之言。结句“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补叙作文本旨不在留连光景,启迪读者进一步探究其内蕴的深意。
这篇文章是应制文中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全文结构严谨,转接自如,写景、叙事和议论穿插得十分自然。而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与内容相谐,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