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李益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分享数:122
朝代: 唐朝 | 作者:李益 | 类型:写景|写水|写人|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拼音
hóng lóu yuàn xún guǎng 广 xuān liú
[ [ táng cháo ] ]
shì fān hóng shuāng jǐng qiū , , tiān shuǐ hóng lóu       
chuāng ài zhú rén wèn , , qiǎn xiàng lín fáng gōu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注音
  • hóng
    lóu
    yuàn
    xún
    guǎng
    广
    xuān
    liú
  • [
    [
    táng
    cháo
    ]
    ]
  • shì
    fān
    hóng
    shuāng
    jǐng
    qiū
    ,
    ,
    tiān
    shuǐ
    hóng
    lóu
  • chuāng
    ài
    zhú
    rén
    wèn
    ,
    ,
    qiǎn
    xiàng
    lín
    fáng
    gōu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古诗译文

秋霜时节,柿叶经霜变红,鲜艳夺目,碧蓝的天空如水洗一般明净,紧紧依偎着红楼。透过窗户,我喜爱那片竹林,却无人与我一同欣赏,于是派人到邻房去寻找开门的工具。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古诗注解
  • :到,拜访。
  • 广宣:一位僧人,与李益有交往。
  • 霜景秋:指霜秋的景色。
  • 户钩:开门的工具。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益拜访广宣和尚之时,当他来到红楼院,却发现广宣并不在,于是写下这首诗留在那里。广宣是一位僧人,在当时的文学圈子中与一些文人有交往,李益与他也有一定的情谊,此次拜访不遇便留下此作。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前两句“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通过描写经霜变红的柿叶和澄澈的蓝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优美的基调。“倚”字将蓝天与红楼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两者相依相偎的景象。后两句“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则从写景转入叙事,诗人隔着窗户看到竹子,心生喜爱却无人分享,于是派人去找开门的工具,想要进去近距离欣赏竹子。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他在寻友不遇后的孤独和寂寞。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在优美的景色中蕴含着淡淡的惆怅。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知识点

李益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他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讲解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先是描绘了秋景,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宁静。然后通过诗人的行动,展现出他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寻友不遇后的心理状态。从艺术手法上,诗中的写景非常出色,如“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将秋天的色彩和天空的澄澈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通过“隔窗爱竹无人问”这样的细节,将自己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