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类型浏览(古诗词解译)

选择不同解译类型,查看该类型的古诗词解译内容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琅琊山的幽深山谷,山水奇丽,泉水在空谷中鸣响,仿佛与音乐相和。醉翁(欧阳修)对此十分喜爱,把酒临风倾听,常常欣然忘归。他离开十余年后,好奇之士沈遵听闻此地前往游历,用琴声描绘这里的声响,创作了《醉翁操》,其节奏疏朗而音调华美流畅,懂琴的人都认为绝妙。然而只有琴声没有歌词。醉翁虽曾作歌,但与琴声不合。又依照《楚辞》作《醉翁引》,好事者也根据其词谱曲,但琴声被歌词束缚,失去了天然韵味。三十余年后,醉翁...
醉翁操古诗译文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琅琊幽谷:琅琊山的深谷,位于今安徽滁州。 醉翁:指欧阳修,自号“醉翁”。 沈遵:北宋琴师,曾为琅琊山水创作琴曲《醉翁操》。 《醉翁操》:琴曲名,后由苏轼补词。 崔闲:庐山道士,琴艺高超,请苏轼为《醉翁操》填词。 荷蒉:背着草筐的人,典出《论语·宪问》,喻隐士。 ...
醉翁操古诗注解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这漫长的白昼令人发愁,龙脑香在兽形香炉中袅袅燃烧。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之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醉花阴古诗译文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词是苏轼应庐山道士崔闲之请,为琴曲《醉翁操》补写的歌词。原曲为沈遵根据欧阳修描述的琅琊山水意境创作,但长期无词。苏轼以精妙的语言再现了琴曲的空灵意境,既契合音律,又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追思。词中融合了山水、琴音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
醉翁操创作背景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云愁永昼: 整日云雾阴沉,使人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 一种香料,又称龙脑香。 金兽: 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纱厨: 即碧纱厨,类似于纱帐,用于避蚊。 东篱: 泛指采菊之地,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 指菊花的幽香。 销魂: 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的情状。 帘卷西风: 即“西风卷帘”的倒装。 黄花: 指菊花。
醉花阴古诗注解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词以琴声为线索,勾勒出琅琊山的幽静与醉翁(欧阳修)的超逸。“琅然”“清圜”等短句模拟琴音,空灵剔透。“惟翁醉中知其天”点明醉翁与自然的共鸣。下阕通过“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的变迁,反衬对醉翁的永恒怀念。末句“试听徽外三两弦”以琴音余韵收束,留下无限遐想。苏轼将音乐、山水与情感融为一体,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醉翁操古诗赏析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当时她的丈夫赵明诚远游在外,两人分隔两地。正值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词人独守空闺,思念丈夫,内心充满孤寂和愁苦,于是写下了这首深婉动人的抒怀之作,寄给赵明诚,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醉花阴创作背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琴曲与词的结合:宋代文人常为古琴曲填词,形成“琴歌”,《醉翁操》是代表作之一。 2. 欧阳修与琅琊山:欧阳修曾任滁州太守,作《醉翁亭记》,琅琊山因此闻名。 3. 苏轼与崔闲:崔闲是苏轼好友,二人多次合作琴曲填词,如《瑶池燕》。 4. 用典:“荷蒉”出自《论语》,暗含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飞仙”典出《庄子》,喻超脱生死。 5. 艺术特色:词中多用短句、叠字(如“琅然”“清圜”),模拟琴音节奏,体...
醉翁操知识点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词是李清照词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生活感受,抒发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上阕写秋日无聊、夜半孤寂的愁苦。开篇“薄雾浓云”便渲染出阴沉压抑的氛围,“愁永昼”直抒胸臆。室内“瑞脑销金兽”的细节,暗示时间的缓慢流逝和词人的百无聊赖。“佳节又重阳”点明时节,更反衬出形单影只的凄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不仅写秋夜生理上的寒凉,更暗示了内心因离别而生的孤寂凄楚。下阕写重阳赏菊、把酒消愁的情态。...
醉花阴古诗赏析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词可分层解读:音乐层:以“琅然”“清圜”等拟声词表现琴音的清越,通过“响空山”“徽外三两弦”营造余音绕梁的效果。人物层:醉翁(欧阳修)是核心形象,其“啸咏”与流泉相和,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荷蒉者则作为旁观者,强化了醉翁的贤者形象。哲理层:山水变迁(“童颠”“回川”)与“思翁无岁年”对比,表达对永恒精神的追求。末句“此意在人间”点明艺术超越时空的价值。讲解时可结合欧阳修《醉翁亭记》,对比二者对琅琊...
醉翁操讲解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plaintext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与闺情相思,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感伤。《醉花阴》是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此词中“人比黄花瘦”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醉花阴知识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极高。首先,情景交融手法运用娴熟,开篇写景即融情入景,后续的环境描写无不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其次,刻画人物心理细腻委婉,通过“永昼”之愁、“夜半”之凉、“把酒”之态等,将深闺思妇的寂寞、惆怅、思念层层展现。再次,比喻新颖奇特,“人比黄花瘦”将人与菊花作比,既符合重阳节令,又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憔悴和清雅,创意超群。最后,语言清新雅致,如“暗香盈袖”等语,含蓄隽永。全词虽写离愁,但无颓靡之...
醉花阴讲解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西陵湖畔的潮水已经涨满,岛屿仿佛浮现在江心。 越地的游子依循风水而行,在渡口向南眺望寄托相思。 寒光从遥远的水边泛起,暮雪映照着青翠的沙洲。 为何要扬帆远去,徒然惊动了海上的鸥鸟。
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古诗译文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西陵:指杭州萧山西兴镇的古称,唐代为重要渡口 潮信:潮水涨落的规律 越客:指江南地区的游子(刘长卿时任长洲尉) 风水:此处指顺应风向水流的出行方式 极浦:遥远的水岸 沧洲:滨水处的绿洲,隐士居所
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古诗注解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古老的原野上,荒废的庙宇被莓苔掩盖,不知从何处传来喧闹的鼓笛之声。到了黄昏时分,鸟儿归巢,人群也已散去,只有野风吹起祭祀后留下的纸钱灰烬。
野庙古诗译文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766-779年)刘长卿任长洲县尉时。诗人重游宣峰寺山房,触景生情怀念方外好友灵一上人。灵一为诗僧,与刘长卿多有唱和,此时可能已圆寂或远游。诗中通过潮汐、渡口等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创作背景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古原:古老的原野。 荒庙:荒废的寺庙。 掩莓苔:被莓苔覆盖,形容荒凉破败。 喧喧:形容声音嘈杂喧闹。 鼓笛:鼓和笛子,指祭祀或集会时的乐器声。 纸钱灰:祭祀时烧化的纸钱留下的灰烬。
野庙古诗注解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潮”起兴,前两联通过“潮满”“中流”“越客”“南渡”等意象构建移动的空间维度,暗合诗人漂泊心境。颈联“寒光”“暮雪”转向时间维度,用光色对比强化苍茫意境。尾联以问句作结,“惊鸥”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被俗务惊扰的禅心。全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转,通过视觉与感官的层层渲染,在清冷的画面中渗透深沉的禅意与友情。
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古诗赏析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晚唐诗人吴融所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庙宇古迹也随之荒废。诗人通过对野庙的描写,寄托了对世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感慨,反映了晚唐衰败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的苍凉。
野庙创作背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西陵:唐代浙江西段运河的重要枢纽,诗人皮日休亦有“西陵水阔通吴粮”之句 2. 灵一上人:中唐诗僧,尤精律诗,与陆羽、皎然等交游 3. 越客典故:源自《史记》“越裳献雉”喻指漂泊异乡的游子 4. 海上鸥:化用《列子》海上鸥鸟的典故,暗含超然物外之思
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