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晁端礼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词创作于北宋徽宗年间。据记载,当时曾出现“黄河清”的罕见自然现象(黄河因含沙量高,浑浊是常态,短暂变清被视为祥瑞),朝野上下认为这是太平盛世、君王圣明的吉兆。晁端礼作为当时词人,很可能应制或迎合时势而作此词,通过描绘宫廷内外因“黄河清”这一祥瑞而呈现的欢庆场面,歌颂宋徽宗的统治,粉饰太平。词中提到的“大晟府”正是徽宗朝设立,也印证了其创作年代。
作者:晁端礼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应制词,以祥瑞之事为题材,极尽铺陈颂美之能事。开篇以清新明丽的天气景象烘托出祥和氛围,继而将视线引向皇宫,通过“香烟满袖”、“天颜有喜”、“连得封章”等细节,层层递进地渲染出因黄河变清这一“嘉瑞”而引发的朝堂欢愉。下阕将颂扬推向高潮,直接祝愿“君王寿与天齐”,并描绘大晟府奏乐、春风拂殿、百僚共醉的盛大宴饮场面,以“重开宴”作结,将喜庆气氛延续不绝。全词语言富丽,意象华美,节奏欢快...
作者:晁端礼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词牌《黄河清》:此词牌可能为晁端礼自创或根据咏题需要而定,较为罕见,与词中歌颂“大河彻底清泚”的内容直接相关。 2. 祥瑞文化:中国古代将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如黄河清、麒麟现等)解释为上天对君王德政的嘉奖,是“天人感应”思想的表现,常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 3. 大晟府: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以制作新乐、整理古乐为主要任务,对宋代词乐发展有重要影响,周邦彦等曾提举大晟府...
作者:晁端礼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词可以看作一幅用文字绘制的“盛世庆典图”。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个层次:首先,从写景入手,分析开篇如何通过“晴景”、“风细细”、“天淡如洗”营造明朗祥和的基调。其次,重点解读“黄河清”这一核心事件在词中的作用,它是连接宫廷内外、引发一系列欢庆活动的枢纽,体现了古人将自然现象与政治道德紧密联系的观念。再次,赏析词中对宫廷场景的细节描写,如“香烟满袖”、“千官尽醉”等,感受其富贵气象和欢乐氛围。最后,...
作者:晁补之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南园景致最佳处适宜避暑,两三丛翠竹修长,新长出的竹子整齐排列,柔美地越过屋檐侵入庭院。听着风吹芰荷的杂乱声响,细听梧桐叶上的雨声。午后帘影斑驳交错,远处林间传来蝉鸣,仿佛从幽梦中残留而来。凝神伫立思量,过去的一切都已成空,短暂的相遇何曾停留。细想人间万事,岂是追忆能够改变,只剩下梦中依依不舍的情思。看着几片茶花漂浮,一缕清香萦绕炉烟。难怪人说陶渊明能做羲皇上人的伴侣。
作者:晁补之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修篁:修长而美好的竹子。 新篁:新生长出来的竹子。 猗猗:柔美貌,形容竹子婀娜多姿。 乱颭:风吹物体飘动貌。 芰荷:指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 凝伫:凝神伫立,形容陷入沉思。 茗浮花:古代点茶时浮在茶汤上的泡沫。 陶潜:即陶渊明,东...
作者:晁补之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这首词为宋代晁补之隐逸词的代表作之一,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晁补之因涉元祐党籍,屡遭贬谪,后辞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此词正是他晚年归隐田园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仕途挫折的释然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热爱。词人通过对南园夏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远离官场后闲适自得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晁补之追慕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在词中巧妙地化用了陶渊明"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思想。
作者:晁补之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此词以夏日南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园林画卷。上片写景,通过"修篁"、"芰荷"、"梧桐雨"等意象,营造出清凉幽静的夏日氛围。"猗猗过檐侵户"一句,以拟人手法赋予新竹以生命,使景物显得生动有致。下片转入抒情,词人由眼前景物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道出了人生无常、往事如烟的感慨。结尾处"怪来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巧妙用典,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词语言清丽婉转,...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小黄雀啊真痴情,口口声声说那青色幼鸟是我的孩儿。 每日一次次叼来食物喂养,终于让它长出了丰满的羽毛。 等到它长大能婉转鸣叫、展翅飞翔时,便各奔东西四方飞去。 黄昏时分只剩下空荡荡的鸟巢,孤独的母鸟独自归来。 就连凤凰的九个幼雏也是如此,切莫因忧愁思念而憔悴了容颜。
作者:晁补之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plaintext格式: 这首词为宋代晁补之创作的词牌《黄莺儿》作品,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词中"陶潜"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羲皇"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 "茗浮花"反映了宋代点茶文化的特点。 "猗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此词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隐逸文化和对陶渊明式生活的向往。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黄雀痴: 指黄雀的痴心母爱,也暗喻人间父母深情 青鷇(gòu): 刚破壳的幼鸟,嘴未变硬,尚不能尚不能自行啄食 毛衣: 鸟类羽毛,此处代指成长 啁啾(zhōu jiū): 形容鸟儿细碎的鸣碎的鸣叫声 游飏(yáng):strong>: 在空中自由盘旋飞翔 羁雌: 失伴的雌鸟,象征孤独的母亲 凤凰九雏: 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喻多子现象
作者:晁补之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黄莺儿》是晁补之晚年隐居时期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晚期词作清旷淡雅的艺术特色。上片写景,选取夏日园林中的典型意象:修竹、新篁、芰荷、梧桐等,通过"乱飐"、"细洒"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夏日园林的清凉景致。"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两句,以声衬静,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以静制动的审美追求。下片抒情,由景入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表达了词人对人生虚幻性的领悟。"观数点茗浮花,...
作者:王维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玄宗时期,正值王维仕途起伏阶段。诗人借物抒怀,通过黄雀育雏的自然现象,既反映当时社会子女成年后离巢远游的普遍现实,又暗含对自身宦海沉浮的感悟。诗中“薄暮空巢”意象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独坐幽篁里”的意境相通,体现其禅理思维与思维与生命体悟。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采用乐府民歌叠句起兴,“兴,“黄雀痴”三字重复强化情感基调。前四句以白描手法描手法刻画哺育细节,动词“衔”的动态重复凸显养育艰辛。第五句“啁啾”“游飏”形成视听通感,展现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别离的必然。“东西南北飞”的方位铺陈暗示人生离散的普遍性。结尾以凤凰作比升华主题,既有道家万物齐观的哲思,又蕴含佛家放下执着的智慧。“慎莫”二字既是劝慰,亦是自勉,最终完成从具体物象到永恒哲理的审美超越。
作者:王维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诗歌体裁:唐代新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 2. 修辞特色:顶针格(首句重复)、比兴手法、动物寓言体 3. 文化意象:“凤凰九雏”出自《晋书·穆帝纪》,象征多子多福与皇室血脉 4. 音韵特点:平仄相间,押支微韵,尾联转灰韵体现情感起伏 5. 哲学内涵:融合儒家孝道观、道家自然观与佛教无常观 6. 相关作品比较:与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形成唐代咏鸟双璧
作者:王维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表层是完整的自然叙事,描绘黄雀育雏全过程;中层投射人世亲情,揭示“养儿防老”观念与现实分离的矛盾;深层则展现诗人圆融的生命观——通过凤凰意象消解个体悲伤,将特定情感升华为普遍真理。诗中“解游飏”与“独自归”构成因果轮回,“空巢”与“九雏”形成数量对比,最后以劝诫语气完成情感收束,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由个人到宇宙的思维路径,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禅”艺术特征的典型体现。
作者:白敏中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当时,唐朝军队成功收复了被吐蕃长期占据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原州(今宁夏固原)以及石门、驿藏、制胜、石峡、六盘、萧关等六关之地,即诗题中所指的“秦原诸州”。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胜利,极大鼓舞了唐朝国力与民心。作为当时朝廷重臣的白敏中,为此盛事写下这首《贺收复秦原诸州》,以歌颂这一恢复疆土、安定边疆的功绩,表达对国家中兴的喜悦和对朝廷威德的颂扬。
作者:白敏中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诗以恢弘的气势和喜悦的笔调,描绘了唐朝收复失地后的和平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诏书颁布、敌军归降的胜利消息,奠定了全诗昂扬的基调。颔联通过“戍楼吹笛”与“牧野嘶风”的意象对比,生动刻画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笛声不再示警,风声伴着闲马,一派安宁。颈联运用壮阔的地理意象,“河水九盘”与“天山千里”象征着收复疆域的广袤与边防的巩固,对仗工整,气象万千。尾联由实转虚,将胜利的影响扩展到东南四方,宣示了...
作者:白敏中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作者白敏中:唐朝宰相,诗人白居易的从弟。历仕宪宗至懿宗数朝,在唐宣宗时期受到重用。 2. 历史事件:诗歌反映的是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朝收复秦、原等三州七关的具体历史事件,是晚唐对吐蕃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3. 地理概念:诗中“秦原”指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和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河水”指黄河,“天山”此处应指横亘于西北的祁连山等山脉,是当时的边防要地。 4. 文学意象:“...
作者:白敏中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历史层面,它是一首记录具体历史事件的“史诗”,了解其背景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诗中“收数曲”、“锁诸关”都是对收复行动的具象化描写。 其次是情感层面,全诗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之情。通过“人休战”、“马自闲”、“今无事”等词语,反复渲染和平到来的欢欣,以及对朝廷威德的颂扬。 再次是艺术手法层面。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战时的紧张与战后的闲适)、夸张手法(“九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