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贯休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贯休为唐末五代诗僧,此诗或作于晚年游历江南期间。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自然以避世。诗中"金笼养雪雏"可能暗喻文人被迫依附权贵的无奈,借白鹭意象表达对自由与高洁品格的坚守。
作者:贯休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白鹭喻人,通过三重对比展开: 1. 自由与禁锢的对比:"沙岛遗银屋"与"金笼养雪雏"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华贵牢笼不如自然栖息。 2.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清濑梦"揭示白鹭精神世界对自由的渴望。 3. 今昔境遇的对比:尾联"频回首"道出对往日高洁生活的追忆。 艺术上善用色彩意象(霜华、银屋、金笼、雪雏、瑶花、...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不要让青猪的脚被牵动,一旦牵动就会引发无法扑灭的烈火。 凶猛的野兽不要有两头都是黄色,否则那一年天下将陷入悲痛。
作者:贯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贯休:唐末五代著名诗僧,字德隐,俗姓姜,工诗善画,尤以罗汉像著称 2. 白猿典故:出自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楚王派使者用黄金聘隐士北郭先生,途中遇白猿笑其"怀璧招祸" 3. 玉壶意象:源自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成为诗词中常见的高洁象征 4. 唐代笼禽文化:贵族盛行豢养珍禽,李白《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亦有"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类似表达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青猪:象征某种神秘或凶险的力量,可能暗指灾祸的源头。 炎炎不可扑:形容火势猛烈无法控制,比喻灾难的不可挽回。 鸷兽:凶猛的野兽,可能隐喻权力或战争的象征。 两头黄:黄色在古代可能象征皇权或特殊身份,“两头黄”暗示分裂或冲突。 天下哭:指天下百姓陷入苦难,表达对动荡时代的忧虑。
作者:贯休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讲解可把握三个重点: 1. 意象系统的解读:白鹭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之鸟,又是诗人人格投射,需结合"霜华""雪雏"等关联意象整体把握。 2. 禅意与诗意的融合:作为僧诗,"清濑梦""白猿徒"等句体现佛教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可与贯休《山居诗》"闲担茶器缘青障"等作品参照阅读。 3. 晚唐诗歌的隐喻特征:需联系唐末社会背景,理解"金...
作者:佚名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题写于蜀宫墙壁上的预言式谶诗,可能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诗中通过隐喻和象征,反映了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隐忧,具有浓厚的警示意味。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诗歌以简练的意象和强烈的警示语气,展现了谶纬诗的特点。前两句以“青猪足”为喻,警告不可触碰危险之源;后两句通过“鸷兽两头黄”的意象,预言权力分裂带来的灾难。全诗语言隐晦却充满张力,体现了唐代谶语诗的神秘性与社会批判性。
作者:佚名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谶纬诗:唐代流行的一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常通过隐喻表达政治或社会预言。 2. 青猪:可能源自道教或民间传说,具体所指尚无定论,多认为是灾祸象征。 3. 鸷兽:古代对猛兽的统称,诗中可能暗指争夺权力的势力。 4. 黄色象征:唐代黄色为皇室专用色,“两头黄”可能暗示政权分裂。 5. 蜀宫:指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或后蜀的宫殿,反映诗歌可能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
作者:佚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通过两组对称的警示句式,构建了完整的预言框架。“青猪足”与“鸷兽黄”两个核心意象,分别对应不同的灾难类型:前者强调灾祸的连锁反应,后者侧重权力斗争的后果。诗人采用“动即”“黄即”的紧迫句式,强化了预言的必然性。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更作为历史文献反映了唐末人们对社会危机的集体焦虑。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先向南征伐,再向北进军,最终留下清源这片净土作为佛国。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先打南,后打北:指军事行动的先后顺序,可能暗喻唐朝的扩张或平定内乱的过程。 留取清源作佛国:清源指清净之地,佛国象征佛教的理想国度,寓意将一方净土留给佛法弘扬。
作者:佚名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佚名作品,推测与唐代佛教兴盛及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相关。诗中“打南”“打北”可能映射当时藩镇割据或边疆战事,而“佛国”则反映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试图以宗教安抚民心。
作者:佚名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仅三句,语言简练却蕴含深意。前两句以军事行动为铺垫,后一句陡然转折,提出“佛国”的理想,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征战与净土的并置,暗含对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唐代佛教思想与世俗权力的交织。
作者:罗隐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野外的云朵与芳草缠绕着离别的马鞭,我怎敢在青楼前倚靠少年时的轻狂。 秋色尚未催促边塞的鸿雁南飞,人心却已随船先下洞庭湖。 在酒市高歌的并非狂徒,大嚼于屠门也只是偶然之举。 车马同归时莫要同怀怨恨,古人的白发终将归于林泉之下。
作者:佚名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唐代佛教:唐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玄奘取经、禅宗兴起均发生于此阶段。 2. 谶语诗:此诗可能为谶语形式,谶语是古代预言吉凶的隐语,常与政治或宗教相关。 3. 清源:可指福建清源山(佛教圣地),或广义的“清净本源”。
作者:罗隐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离鞭:离别时挥动的马鞭,象征远行。 青楼:原指豪华楼阁,此处暗指繁华场所。 榆塞:边塞的代称,因北方边塞多植榆树。 洞庭船:指代南下的船只,洞庭湖为南方水域象征。 屠门:肉铺,此处比喻世俗的享乐。 林泉:山林泉石,指隐逸之地。
作者:佚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以战略行动开篇,最终落脚于宗教理想,揭示唐代社会“武”与“禅”的矛盾统一。前两句的征伐象征世俗权力,后一句的佛国代表精神归宿,暗示武力征服后需以文化(佛教)教化民心。短小精悍的结构中,展现了历史洪流下人们对安宁的渴望。
作者:罗隐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人罗隐晚年所作,反映其历经仕途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罗隐屡试不第,辗转各地幕府,诗中“离鞭”“洞庭船”等意象暗示其漂泊生涯,尾联“古人头白尽林泉”则透露出对归隐的向往。
作者:罗隐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离”为线索,首联以“离鞭”起兴,颔联“人心先下洞庭船”凸显急切的归心;颈联以对比手法写狂放与偶然的世俗生活;尾联升华主题,表达超脱尘世之志。语言凝练,意象跳跃,将羁旅之愁与隐逸之思融为一体,体现罗隐诗风沉郁苍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