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类型浏览(古诗词解译)

选择不同解译类型,查看该类型的古诗词解译内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通过送别场景,揭示唐代文人的双重心理:一方面承担官职责任,另一方面渴望精神自由。诗中“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身心分离的无奈。“寒夜天光白”等环境描写,既渲染离愁,又隐喻人格的澄澈。最后以垂纶作结,表明诗人对保持精神独立的向往,整体结构严谨,情感递进自然。
送韦十二兵曹讲解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作者无可:唐朝诗僧,俗姓贾,是贾岛的从弟,与姚合、贾岛等诗人往来唱和,诗风清峭。 2. 赠别诗:中国古代诗歌常见题材,主要抒发离别之情、劝勉之意或对未来的展望。 3. 五陵:原指汉代五陵,在唐代文学中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文化意象,常用来指代京城附近繁华、游侠汇聚之地。 4.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本诗颔联“言之”对“勉以”,“离别易”对“道途难”;颈联“山出”对“溪行”,“一...
金州别姚合知识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着重于以下几点:首先,梳理诗歌的叙事线索,从春日夏残的相聚,到直言离别、预想路途艰难,再到寄托秋日重逢,脉络清晰。其次,分析诗歌的情感层次,表面是劝勉宽慰,深层则是依依不舍与深切关怀。再次,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如“春留到夏残”的含蓄,“山出一千里,溪行三百滩”的夸张与对仗。最后,理解尾联的巧妙之处,它并非实写眼前景,而是虚写未来情,将空间(金州与五陵)和时间(夏残与秋入)拉开,拓展...
金州别姚合讲解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寒风搅动长空,冷意浸入寒云,正是严寒凝结初临之际。围炉久坐,卷起珠帘,预料着雪花将如花瓣般飞落台阶。渐渐地,晴日烟雾袅袅升起,更隐约感觉到远方的天空已经放晴。但冰雪阻碍了美玉般的舞蹈(指雪景),只有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遥想此刻的剡溪,该是耽误了隐士访客的行程,轻舟悠闲地停泊着。在翠幕登临之处,散放着无限清雅的兴致,却顿时感到沉醉的孤寂。思念着美好的景色与佳时,徒然极目远望,期盼祥瑞的雪花降临。唯有...
锦标归古诗译文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越鸟筑巢的溪边小路已阻断,秦人耕作的地方洞门大开。 小桃花在春风中悄然绽放,千里江山仿佛一场大梦初回。
题授阳镇路古诗译文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锦标归:词牌名,本词以此为标题,可能暗指竞赛或归隐之意。 严凝:严寒凝结,形容天气极度寒冷。 六花:指雪花,因雪花常呈六角形,故称“六花”。 飞砌:飞落台阶,“砌”指台阶。 渐苒苒:渐渐、缓慢地,“苒苒”形容轻柔渐进的样子。 琼瑶:美玉,此处比喻冰雪或雪景。 蓝田:地名,以产玉闻名,这里借指玉或雪景之美...
锦标归古诗注解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越鸟:南方的鸟,诗中暗指远离中原的偏远之地。 秦人:原指秦代遗民,此处化用《桃花源记》中“避秦”的意象,象征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 洞门开:暗引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 一梦回:既指诗人恍如从梦境中醒来,也暗含对世事如梦、人生虚幻的感慨。
题授阳镇路古诗注解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这首词由宋代词人曹勋所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曹勋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曾经历战乱与仕途起伏。词中描绘严冬景象,结合“围炉坐久”“翠幕登临”等句,可能作于作者闲居或退隐时期,借冬景抒发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人生孤寂之感。宋代词风注重意境营造,此词通过雪、月、梅等意象,反映了文人在动荡时局中对宁静生活的追忆与情感寄托。
锦标归创作背景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诗人崔涂一生历经漂泊,常在羁旅途中借景抒怀。诗中“授阳镇”具体地理位置已不可考,但从“越鸟”“秦人”等意象来看,应是他游历南方时所作。晚唐时局动荡,诗人将现实的羁旅之苦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交织在诗中,通过桃花源的典故,隐晦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题授阳镇路创作背景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词以冬景为主线,开篇“风搅长空,冷入寒云”渲染出凛冽氛围,突显严凝初至的肃杀感。中间部分通过“围炉坐久”“珠帘卷起”等生活细节,过渡到对雪景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阻琼瑶,不舞蓝田”,转而以月光铺地营造清冷意境。下阕借“剡溪”典故,引入幽人访客的闲适画面,与自身“顿孤沈醉”形成对比,表达出对佳景难逢的怅惘。结尾“却梅花,知我心情”以拟人手法,将梅花飘坠视为知音,婉约道出内心的孤高与自然共鸣。全...
锦标归古诗赏析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前两句以“越鸟巢边”“秦人耕处”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对比,溪路阻断暗示现实阻碍,洞门大开则象征理想世界的豁然开朗,巧妙化用桃花源意象。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小桃花的生机反衬“千里江山”的缥缈,春风中的花开花落与“一梦回”的怅惘形成强烈反差。全诗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羁旅之思与人生哲思融入春日景象,在明快的画面中暗含晚唐文人特有的苍凉感。
题授阳镇路古诗赏析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词牌名“锦标归”较少见,可能与竞赛或归隐主题相关;六花指雪花,源于自然观察;剡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常代指隐士生活;宋代词人曹勋官至节度使,作品多涉及山水隐逸;词中“蟾华”体现月神崇拜传统;梅花象征高洁,是文人常用意象。
锦标归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意象运用:诗中“越鸟”“秦人”“桃花”等意象均暗含典故,体现唐代诗歌重视用典的传统。 2. 对仗工整:首联“越鸟巢边”对“秦人耕处”,“溪路断”对“洞门开”,体现律诗对仗之美。 3. 时空转换:由眼前景(越鸟)到传说地(秦人),再到梦境(一梦回),展现诗人跳跃性思维。 4. 情感寄托:通过桃花源意象,反映乱世中文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心理。
题授阳镇路知识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词结构清晰,上阕写实景,下阕抒情怀。开头用动态词汇“搅”“入”强化寒冷,中期“渐苒苒”转折带出晴霁,暗示情绪变化。注解中的“琼瑶”“蓝田”等比喻,增强了雪景的瑰丽感。讲解时需注意“剡溪”与“幽人”的关联,体现文人雅趣。知识点部分强调文化符号,如六花、蟾华等,帮助理解宋代审美。整体讲解应注重意境分析,突出词人借冬景表达孤寂与梅花知心的情感脉络。
锦标归讲解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以寻访桃花源般的游历为主线,前两句通过地理意象的并置(南方越鸟与北方秦人)营造出时空错位感,暗示诗人跨越现实与理想的边界。“溪路断”与“洞门开”形成情节转折,暗合《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的意境。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桃花的鲜活更显“千里江山”的虚幻,春风本是生机盎然的意象,却与“一梦回”的幻灭感形成张力。全诗在羁旅题材中注入深沉的哲学思考,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转化为对人生境界的叩问。
题授阳镇路讲解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作者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工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凝练自然,多写羁旅愁怀与山水隐逸。 2. 校书:官名,即校书郎,负责校勘宫廷典籍,唐代多为士人初任之官或幕府僚属衔。 3. 幕府:古代将军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等皆可自置僚属,形成幕府制度。 4. 会稽:历史名地,大禹葬地,越国古都,东晋时王谢等世家大族聚居于此,文化底蕴深厚。 5...
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知识点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此诗以送别为引,实则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首联以“郊外亭皋远,野中岐路分”点明送别场景,暗含前路漫漫之意。颔联“苑门临渭水,山翠杂春云”将视线转向长安与吴中的地理风貌,一北一南,气象开阔。颈联“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点出友人使命,秦阁指长安藏书,吴台指吴中古迹,形成文化上的呼应。尾联“君王思校理,莫滞清江濆”以君王期许作结,既含勉励,亦寄寓对文化事业的推崇。全诗对仗工整,语言简净,在送别题材中...
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古诗赏析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理解诗题,明确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赠别诗。其次,逐联分析诗句含义,特别是对“芸香”、“梅吹”、“王家宅”等关键意象的解读,它们分别承载了友人的文人身份、赴任的军事环境以及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脉络,从开始的叙述,到中间景物的烘托与对友人才能的肯定,再到最后深沉的惜别与历史遐思,情感层层递进。最后,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的颈联,虚实结...
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讲解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校书:唐代官职“校书郎”,属秘书省,掌校勘典籍。 2. 吴中:泛指春秋时吴国之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历史上文化典籍丰富。 3. 秦阁:汉代有石渠阁、天禄阁等藏书之所,唐诗中常以“秦阁”代指皇家藏书楼。 4. 渭水:渭河,流经唐代都城长安,诗中常作为京城的象征。
送沈校书吴中搜书知识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搜书的特殊使命,展现了唐代文化建设的背景。首联以景起兴,勾勒出郊野送别的苍茫意境。颔联通过“苑门”与“山翠”的对照,暗示了友人从京城到江南的空间跨越。颈联直接点题,“秦阁”“吴台”的对仗既工整又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尾联以君王的名义表达对校书工作的重视,勉励友人莫负使命。全诗将送别之情与文化使命巧妙结合,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在唐代送别诗中独具特色。
送沈校书吴中搜书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