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鲁共公择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而是一篇精彩的劝诫散文,但因其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和说服力,常被作为古文名篇赏析。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简要交代场景,中间主体部分并列陈述四个历史典故,每个典故都遵循“贤君遇到诱惑—警觉其危害—主动拒绝并发出警告”的模式,最后将这四个典故与梁惠王的现状一一对照,得出“有一于此,足以亡国”,而梁王“兼此...
作者:李白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在洛阳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年秋天,他们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再次相聚,同游齐赵,诗酒唱和,度过了短暂而愉快的时光。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便是李白在鲁郡东部的石门山为杜甫饯行时所作。此次分别后,两人再未重逢,此诗也成为他们深厚友谊的珍贵见证。
作者:未知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文体知识:本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出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谋议和辞说,文笔生动,善于运用寓言和故事说理。 2. 历史人物:文中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如梁惠王(战国魏君)、鲁共公(战国鲁君)、夏禹(夏朝开国君主)、齐桓公、晋文公(春秋五霸)、楚庄王(或楚昭王)等。 3. 典故成语:文中包含“仪狄造酒”、“易牙烹子”、“南威之美”、“强台之...
作者:李白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诗以送别挚友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开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首联“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从即将到来的分别写起,回顾了相聚时共游的欢乐,暗含对时光流逝、欢聚短暂的惋惜。颔联“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直接抒发对重逢的渴望,以问句形式表达,更显情深意切,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中夹杂着不确定的怅惘。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笔锋一转,描绘送别时眼前的壮阔景色。秋波清澈,海色映山,景...
作者:未知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劝谏文。讲解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一、劝谏的艺术:鲁共公的劝谏非常讲究策略。他作为客人,在宴会上对主人提出批评,难度很大。他的高明之处在于:1. 起身“避席”,态度恭敬;2. 不直接批评梁王,而是“借古喻今”,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来暗示道理,让梁王自己去对照领悟;3. 论据充足,连续四个例子,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结论不容辩驳。这种委婉而有力的劝谏方式,值得细细品味。二、文章的...
作者:李白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李杜友谊: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三载(744年)他们在洛阳相识,次年秋在鲁郡分别,此后再未见面。杜甫一生写下多首怀念李白的诗篇,如《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等。 2.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押平声韵。 3. 地名意象:诗中提到的“石门”、“泗水”、“徂徕”均为山东实地,体现了李白诗歌写实的一面。...
作者:李白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杜甫送别时所作,核心情感是面对离别的复杂心绪:既有对过往欢聚的留恋,对重逢的期盼,也有对漂泊人生的认知,以及最终洒脱以对的豪情。讲解重点一:情感脉络。全诗情感层层递进。开头写“醉别”和“登临”,是回忆和现实交织,奠定惜别基调。接着急切询问“何时”重逢,情感加强。然后笔触荡开,写壮丽秋景,情绪稍缓,视野开阔。最后以“飞蓬”喻漂泊命运,情感沉郁,但立即用“尽杯”的豪举振起,结尾昂扬。...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幽深的树林,又映照在青绿的苔藓上。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鹿柴(zhài): 王维辋川别墅附近的一个地名。柴,同“寨”,指有篱栅的村墅。 但: 只,仅仅。 闻: 听见。 返景(yǐng): 同“返影”,指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复: 又。 青苔: 阴湿环境中生长的绿色苔藓植物。
作者:王维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了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与友人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吟咏辋川别墅的各处景致,并将这些诗作结集为《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描写山林幽静意境的代表作。
作者:未知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人世间有什么事情不令人感伤落泪呢?人生的得失与人情的冷暖,都预示着生命无法长久延续。 刚才还在蔡家厅堂上饮酒欢聚,蓦然回首,仿佛已经过去了一千年时光。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鹿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著称。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首句“空山不见人”正面描写山林的空寂幽深;次句“但闻人语响”则以局部的、短暂的“人语”反衬出整体的、长久的空寂,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捕捉了一幅转瞬即逝的光影画面:一缕夕阳的余晖透过密林的缝隙,悄然洒在幽暗处的青苔上。这一抹转瞬即逝...
作者:未知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潸然:流泪、伤感的样子。 得失人情:指人生中的成败得失与人情世故的变化。 命不延:生命无法延长,暗指人生短暂。 适向:刚才还在。 蔡家厅:可能暗用东汉蔡经遇仙人麻姑的典故,借指宴饮之地或仙境。 一千年:化用麻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传说,形容时间飞逝、沧桑巨变。
作者:王维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因其诗歌富有禅意,后世誉其为“诗佛”。 2. 《鹿柴》是王维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这组诗全是五言绝句,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 3. 诗中“返景”的“景”是通假字,同“影”,在这里指阳光,读作yǐng,需注意与表示风景的“景”(jǐng)区分。 4.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用人语响反衬空山静)和“以...
作者:未知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本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题为《麻姑》,明显借用了道教仙女麻姑的典故。麻姑传说常见于唐代志怪小说与诗歌,象征长寿与时空变幻。诗人可能借此抒发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唐人普遍的生命意识与对超脱时空的仙道境界的向往。具体创作年代与作者已不可考,但从题材与意境看,应属中晚唐游仙诗或感怀诗一类。
作者:王维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诗歌描绘的傍晚山林景象。其次,深入分析其艺术手法,重点讲解“以动衬静”(人语响与空山静)和“以光写幽”(返照与青苔)如何共同营造出极致的静谧感和深邃的意境。再次,结合王维信奉佛教的背景,探讨诗中体现的禅意,即对瞬间与永恒、有声与无声、光亮与幽暗这些对立统一境界的静观与体悟。最后,可以联系王维作为画家的身份,欣赏本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如...
作者:未知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诗歌前两句直抒胸臆,以反问起笔,点出人世悲欢、生命无常的永恒主题,语调沉郁苍凉。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蔡家厅”与“一千年”的意象,巧妙化用麻姑神话,将片刻欢宴与千年时光并置,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时空的相对性与人生的须臾。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仙凡对照,既表达了对尘世琐碎的倦怠,又流露出对超越时空的永恒境界的渴慕,颇具哲理意味。
作者:未知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麻姑神话:麻姑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女仙,传说她自称目睹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常作为长寿与世事变迁的象征。 2. 蔡经典故:东汉桓帝时,仙人王方平降于蔡经家,召麻姑至,皆仙人盛会之事,见《神仙传》。 3. 唐代游仙诗:唐代诗歌中一类以描绘仙境、仙人事迹抒发世情感悟的题材,常隐含对现实的不满或对长生的向往。 4. 时间意象:诗中“一千年”并非实指,而是诗歌中常用的夸张手法,以...
作者:未知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借助神话典故表达人生哲思。首句“世间何事不潸然”以概括性提问奠定全诗感伤基调;次句“得失人情命不延”具体揭示感慨的缘由——生命有限而世事纷扰。后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场景的陡转:“适向蔡家厅上饮”是世俗的欢愉,“回头已见一千年”则是仙凡时空的错位,借用麻姑见证沧海桑田的传说,形象地表达了欢聚之短促与时光之漫长。诗人意在说明,在宇宙的长河中,人生百年不过一瞬,所谓的得失喜怒更显渺小,从而...
作者:刘长卿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黄昏时分从山间走下,只听得千山之中晚钟声声响起。不知道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叶小舟还在摇曳,仿佛在戏弄山中倒映的明月。伊水蜿蜒,与天边的白云相连,向着东南方向流淌,水光闪烁,时明时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