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白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歌行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古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行”即乐曲的意思。 2. 豳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产生于古代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的民歌。李白诗中提及“豳谷”,与此地理历史渊源相关。 3. 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等级,后世成为郡守(太守)或相当于郡守级官员的代称。 4. 赵女燕姬:战国时期赵、燕两国以出美女和歌舞艺...
作者:李白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是李白以诗歌形式写给他一位担任新平长史的兄长(兄粲)的一封信,主要目的在于陈述自身困境并委婉寻求帮助。讲解此诗,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情感主线:羁旅之愁与求援之请。 全诗紧紧围绕着诗人流寓新平(豳地)的凄凉感受展开。前六句写景,景中含情,奠定了悲愁的基调。中间部分通过回忆和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飘零无依之感。最后在描绘了兄长的富贵生活后,自然引出“何惜馀光及棣华”的...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清晨束好衣带准备上朝,佩戴的玉环在窗边晨光中鸣响。 你曾劝谏英明的君主,也善于引荐贤能之人。 昔日留下的衣物空挂在墙上,织有回文的锦缎日渐被尘埃覆盖。 金蚕饰品与绘有柳树的画作依旧,却在哪里还能感知到春天的气息? 女官悲伤地记录着事迹,夫人已不再乘坐华美的车轩。 占卜选择了两处墓穴,送葬的哭声穿越千门万户。 ...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束带:束好衣带,指整理官服,准备上朝。 鸣环:指佩玉之类的饰品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谏明主:劝谏贤明的君主。 回文:指回文锦,一种可以正反阅读的诗文织锦,典故出自前秦苏蕙,此处喻指夫人的才艺或遗物。 金蚕:一种金属制作的蚕形饰物,或指殉葬品。 画柳:绘有柳树的图画。柳树常象征离别或...
作者:王维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为悼念达奚侍郎的夫人寇氏所作的两首挽词中的第一首。达奚侍郎可能指达奚珣,曾在唐玄宗朝任职。王维与达奚家族或有交往,闻知夫人寇氏去世,遂作此诗以表哀悼。挽词是古代用于哀悼亡者的诗歌体裁,多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怀念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感伤。此诗创作于唐朝鼎盛时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与丧葬文化。
作者:高蟾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醉饮一场可达六十日,一件裘衣可穿三十年。时光匆匆能经历多少日子?而我却日日都在扬鞭奔波于旅程中。
作者:王维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诗情感深沉,哀婉动人。首联通过“束带将朝日,鸣环映牖辰”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寇夫人生前作为官宦之家主妇的端庄贤淑形象。颔联“能令谏明主,相劝识贤人”则赞扬了她不仅辅助夫君,甚至能间接影响到朝廷谏言和识拔贤才,暗示其不凡的见识与德行。颈联笔锋一转,写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通过遗物与尘埃的对比,强烈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悲伤。尾联“金蚕将画柳,何处更知春”以乐景写哀情,美好的器物...
作者:高蟾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一醉六十日:化用典故,形容豪饮或隐居避世的洒脱生活。 一裘三十年:极言生活简朴,一件裘衣穿着多年。 年华:指时光、年岁。 征鞭:指旅途驱赶马匹的鞭子,象征奔波行役。
作者:王维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挽词:也作“挽歌”、“诔文”,是古代专用于哀悼死者的一种诗歌文体,内容多为追述死者生平、颂扬德行、表达哀思。 2. 回文:一种修辞手法或文体,诗词字句回环往复,都能成文。诗中“回文”亦指“回文锦”,借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夫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女子的才情或表达相思。 3. 女史与彤管:“女史”是古代宫廷中负责记录宫内事务、掌管文书的女性官员。“彤管”最初指女史所用的赤管笔,后来成为女...
作者:高蟾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诗人高蟾一生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常年漂泊流浪。诗中反映了唐代士人在科举与仕途压力下,对人生短暂、奔波劳碌的深沉感慨,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作者:王维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是王维为一位官员夫人所作的挽诗,其核心主旨是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崇高敬意,并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讲解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层次: 人物形象的塑造: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塑造寇夫人贤淑、识大体、有内助之德的形象。“束带”、“鸣环”展现其身份与风范;“谏明主”、“识贤人”则高度评价其超越寻常闺阁女子的见识与影响力,这在古代对女性的颂扬中是较高的赞誉。 ...
作者:高蟾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道中有感》以夸张对比开篇,“一醉六十日”暗含对逍遥生活的向往,“一裘三十年”展现清贫自守之态。后两句笔锋陡转,以“年华”的短暂反衬“日日掉征鞭”的奔波现实,形成强烈的时间张力。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数字的巧妙运用和典故化用,深刻揭示了唐代寒士在功名路上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作者:高蟾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作者高蟾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其诗多感怀不遇之作。 2. 诗中“六十日”“三十年”属文学夸张手法,用以突出人生境遇的对比。 3. “征鞭”意象常见于羁旅诗,象征行役之苦。 4. 本诗结构上采用前后对比手法,前两句写理想生活,后两句写现实处境。 5. 诗歌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作者:高蟾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诗通过具象的生活场景抒发人生感慨。前两句以“醉”与“裘”构筑理想的超脱境界,后两句用“年华”与“征鞭”转向现实的焦虑。数字“六十日”与“三十年”的夸张,既强化了理想生活的肆意,又暗含其虚幻性;“几日”与“日日”的对照,将个体生命置于无限时间中审视,凸显仕途奔波的无常。全诗在二十字的短章中,以白描手法完成对人生悖论的深刻揭示,体现了晚唐诗歌凝练隽永的审美特质。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在巴山楚水这片荒凉凄凉的地方,我被朝廷抛弃,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三年。怀念故友,只能空自吟诵《思旧赋》;回到故乡,自己反而像那个斧头柄已烂的仙人一样,恍如隔世。沉没的船只旁边,有千帆竞相驶过;枯萎的病树前头,正是万木争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天听了你为我吟唱的一曲诗歌,就暂且借着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是刘禹锡为了酬答白居易(字乐天)在扬州初次相逢的酒席上赠给他的诗而作的。 巴山楚水:指四川东部和湖南、湖北、安徽一带。古代属楚国。刘禹锡被贬后,曾辗转于这些地区。 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共历二十二个年头。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进入第二十三个年头,故称“二十三年”。弃置,指被...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刘禹锡便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作者:韦应物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在野外的寺庙遥望山巅的积雪,于清寂的书斋面对幽静的竹林。我在这用以涵养愚拙心性的地方,竟使您生出了修道向禅的心境。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好友白居易的抒情之作。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接倾诉了自己长期被贬谪在荒远之地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两个典故,婉转而深沉地表达了对已故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归后恍如隔世的伤感。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名句,诗人突然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从沉舟、病树这些衰败意象中,看到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蓬勃景象,揭示了...
作者:韦应物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酬:以诗文应答。 令狐司录:指一位姓令狐的司录参军(官名),是韦应物的友人,名不详。 善福精舍:韦应物在善福寺的住所。精舍,指僧人修行或居士隐居的住所。 野寺:指善福寺,因其地处郊野,故称。 空斋:空寂的书斋。 养愚:涵养愚拙的本性,是士大夫淡泊名利、自谦退隐的常用说法。 道者心:指向道、悟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