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山甫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末动荡时期,黄巢起义军(诗中"黄巾贼"的隐喻)席卷全国。李山甫为友人刘将军出征平叛所作,既表达对武将的期许,也暗含对时局的忧虑。诗中"黑槊公"可能特指某位善用长矛的刘姓将领。
作者:贯休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僧贯休送别姜道士归南岳所作。贯休与姜道士交好,诗中既描写了姜道士特立独行的形象,又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求取经书的愿望,展现了唐代佛道交流的生动画面。
作者:无可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代宗时期,僧人无可为送友人韩校书赴江西任职而作。当时文人外放地方官属常见仕途路径,诗中既含送别深情,又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唐代士人的羁旅情怀。无可作为方外之人,其送别诗却充满对尘世友情的珍视。
作者:徐铉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徐铉任南唐吏部侍郎期间,友人龚明府(县令)辞官归九江故里,诗人以诗送别。诗中既含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亦暗寓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文人在乱世中复杂的心态。
作者:顾况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顾况晚年隐居茅山时期。安史之乱后,诗人看透官场沉浮,常与僧道往来。 诗中通过对石竹花的细腻描绘,寄托了对佛门清净境界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诗禅合一"的审美追求。
作者:罗隐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隐屡试不第、仕途失意之际。友人高崇节赠诗勉励,诗人以本诗酬答,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也表达了在友人激励下未泯的报国之志。
作者:无可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代中期,僧人无可陪同好友姚合游览金州南池时所作。姚合曾任金州刺史,诗中“使君”即指姚合。唐代文人雅士常以山水游宴为雅事,此诗通过描绘南池秋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对友人政绩的赞颂。
作者:曹松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代,曹松陪同湖南李中丞(官职名)于隐溪宴饮时即景而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宴游场景,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闲适情趣,侧面反映唐代官员的社交生活。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吴筠为唐代著名道士诗人,此诗出自其《高士咏》组诗,该系列共咏怀五十位隐逸高士。创作于玄宗开元年间,反映盛唐时期文人追慕魏晋风骨、崇尚隐逸的文化思潮,通过赞颂孙登传达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理念。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出自唐代道士吴筠的《高士咏》组诗,旨在歌颂历代道家隐士与仙人。吴筠为唐玄宗时期著名道士,推崇老庄思想,诗中借文始真人的典故,表达对超脱世俗、追求仙道的向往,反映唐代道教文化的兴盛。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道士吴筠《高士咏》组诗之一,借咏楚狂接舆夫妻的隐逸生活,表达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推崇。唐代儒释道三教并存,吴筠作为道教上清派代表人物,通过歌颂高士超脱世俗的姿态,宣扬道家避世修真的价值观。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道士吴筠《高士咏》组诗之一,赞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临危救国的事迹。吴筠通过咏史表达对隐士高洁品格的推崇,反映其道家"无为而治""功成身退"的思想。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本诗出自唐代道士吴筠的组诗《高士咏》,共五十首,歌颂历代隐逸高士。 黔娄是春秋时期鲁国高士,家贫却拒受齐王重聘,死后以“康”为谥(“康”意为“安乐”)。 吴筠借黔娄事迹,表达对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推崇,反映唐代隐逸文化的影响。
作者:陆龟蒙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晚唐社会动荡时期,陆龟蒙借"鹤媒"讽喻世态。当时官场中多有表面友善、暗中陷害之徒,诗人以野鹤被同类诱杀的现象,影射人际关系的虚伪与险恶,表达对趋炎附势者的憎恶。
作者:孙元晏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孙元晏所作,借咏南朝齐梁更迭之事,影射晚唐政局动荡。诗人以梁王倾颓为鉴,表达对当朝权臣无能、国运衰微的忧愤,暗含对历史循环的无奈。
作者:孙元晏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孙元晏所作,属咏史诗系列,通过描绘南朝齐名士王僧祐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形象,反映当时士人对独立人格的崇尚。王僧祐为齐高帝萧道成赏识却屡拒征召,其风骨成为后世文人标榜的典范。
作者:徐铉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徐铉通过描绘彩燕的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自然造化的赞美。彩燕是古代妇女在立春时用彩绸或彩纸剪成的燕子形状的装饰品,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诗中通过对彩燕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作者:徐铉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人徐铉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徐铉历经五代十国至宋初,仕途坎坷,晚年多感慨之作。诗中“所思”可能暗指故国旧友或逝去的理想,通过描绘荒凉秋景与孤独心境,表达对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深沉感伤。
作者:李洞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向往隐逸生活。李洞作为"苦吟派"诗人,常以奇峭笔法描写方外之境。罗浮山作为道教圣地,成为诗人寄托超脱理想的载体,诗中通过送别修道者表达对尘世的疏离感。
作者:贯休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晚唐诗僧贯休所作,反映唐末社会风气颓废、贵族子弟奢靡放纵的现象。贯休虽为僧人,但关注世俗,诗中通过对比春日的繁华与秋日的衰败,暗喻人生虚妄,批判了当时权贵阶层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