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日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裴公:指裴休,唐宣宗时期名臣,官至宰相,以清廉好文著称。 2. 延庆寺:唐代襄州著名寺院,今址不详,多见于唐人诗文。 3. 草茅臣:典出《后汉书》,指未出仕的贤士,后成为隐士代称。 4. 唐代陪游诗:盛行于中晚唐的交际诗体,多记录官员与文人的交游活动。
作者:徐铉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徐铉:南唐至北宋初文学家,与弟徐锴并称"二徐",曾参与编纂《说文解字系传》 2. 承华:太子宫门名,典出《文选·陆机·赠冯文罴》 3. 南皮之游:建安七子与曹丕的文学活动,成为后世文人雅集典范 4. 涵虚阁:金陵后湖(今南京玄武湖)著名景观,唐代始建 5. 律诗对仗:此诗颔联"轻鸥"对"红叶"、"的的"对"纷纷",体现工整的动词性偏正结构相对
作者:杨凝式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杨凝式:五代书法家、诗人,因避祸佯狂,时称"杨风子" 2. 方袍:佛教袈裟别称,亦代指僧人 3.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4. 瑞雪兆丰年:农谚,源于雪能杀虫保温、增加土壤墒情
作者:佚名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闺怨诗:唐代流行题材,多写女子孤寂哀怨,代表作如王昌龄《闺怨》 2. 兰蕙意象:源自《楚辞》,象征君子德行,唐代常用于反衬女性命运 3. 数字修辞:“三十载”是唐代诗歌中表示时间漫长的常用虚指手法 4. 双关修辞:罗衣香既指衣物香气,亦暗喻女子未逝的青春与执念
作者:窦叔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原名九子山,李白更名“九华”。 2. 驻跸:古代帝王出行时,临时驻扎称为“驻跸”,体现皇权威仪。 3. 窦叔向:唐代诗人,生平记载较少,现存诗作多写山水行旅。 4. 秦汉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均曾多次东巡南巡,留下众多传说与遗迹。
作者:苏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推行儒家思想,曾带领弟子游历卫、宋、陈、蔡等国,历时十余年。 2. 陈蔡之厄: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断粮七日,弟子饥馑,但仍弦歌不辍。 3. 衮旒:古代帝王或圣人的礼服和冠冕,象征至高荣誉。 4. 礼乐制度: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以礼乐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秩序。 5. 唐代儒学:唐代虽以佛道为盛,但儒学仍是官方意识形态,韩愈等人曾推动儒学复兴。
作者:李洞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京兆(今西安)人,以苦吟著称 五更:古代夜间计时,相当于凌晨3-5点 佛教法器:磬为铜制钵盂状乐器,用于寺院报时、集合僧众 国清寺:天台宗祖庭,隋代古刹,位于今浙江天台山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时期
作者:徐夤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香鸭:唐代鸭形金属香炉,属熏香器,常见于宫廷贵族生活。 2. 五金:金、银、铜、铁、锡,泛指金属铸造工艺。 3. 百和香:由多种香料调和而成的名贵香品,盛行于唐代。 4. 御炉:皇室专用香炉,象征权力与礼制。 5. 徐夤:晚唐诗人,善咏物,诗风含蓄,多隐喻仕途抱负。
作者:苏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鸱枭的文化象征:在《诗经》中已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的记载,后世多用作奸恶象征。 2. 唐代讽喻诗特点:借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典型体现这一传统。 3. 苏拯诗风:现存诗作多关注社会伦理,语言犀利,本诗"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具警世价值。 4. 对仗手法:如"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通过工整对偶强化排斥感。
作者:孙元晏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谢朏:南朝著名隐士,其父谢庄为刘宋重臣,家族属陈郡谢氏 2. 六朝隐逸文化:士人通过拒绝征召彰显清高,形成特殊的声誉机制 3. 唐代咏史诗特点:多借古讽今,孙元晏有《六朝咏史诗》75首 4. "赚"字的特殊用法:唐代可表"引诱""哄骗",现代汉语保留在"赚人眼泪"等短语中 5. 何氏小山:或指南齐何胤在钟山建的园林,曾邀谢朏同隐
作者:孙元晏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谢朏:南朝著名隐士,谢庄之子,历宋齐梁三朝,以清高著称 2. 侍中:秦汉时为加官,魏晋后掌机要,南朝时职权尤重 3. 玉玺制度:始于秦始皇,六朝时确立"皇帝六玺"制度 4. 孙元晏:晚唐诗人,擅咏史诗,有《六朝咏史诗》75首传世 5. 魏晋风度:指当时士人崇尚清谈、隐逸的文化现象
作者:王翰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金箓醮:道教最高规格斋醮仪式,需设1200神位,见于《唐六典》 2. 泰山崇拜:自秦汉封禅传统至唐代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 3. 骚体影响:唐代部分诗人仿楚辞用"兮"字句,如王维《鱼山神女祠歌》 4. 王翰身份:边塞诗人代表,但此诗显示其道教题材创作能力
作者:李洞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唐代科举:分常科(进士、明经等)与制科,进士科最重诗赋策论 2. 行宫制度:帝王离京时的临时居所,如华清宫、洛阳上阳宫等 3. 鹤的意象:在唐诗中常象征高洁之士,如“晴空一鹤排云上” 4. 晚唐诗歌特点:多反映社会矛盾,风格趋向含蓄隐晦 5. 李洞生平:唐末诗人,慕贾岛为诗,终身未第,有“诗奴”之称
作者:未知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五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行龙(青龙、赤龙等),常象征自然力量 2. 九峰:道教文化中常以"九"指代众多,如九州、九天 3. 浮槎:典出《博物志》"天河浮槎"传说,后泛指船只 4. 唐代山水诗特点:注重意境营造,多采用虚实相生手法 5. 对仗手法:诗中"暂收"对"且饮","浪引"对"波分",工整严谨
作者:薛能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龙门:黄河著名险段,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交界处 2. 大禹治水:上古传说反映先民治水智慧,被历代文人咏叹 3. 鲤鱼跃龙门:典出《三秦记》,象征科举及第或人生飞跃 4. 薛能诗风:晚唐"苦吟派"代表,擅写边塞与自然题材 5. 对仗特点:本诗颔联"万丈泻"对"几年功",时空维度形成张力
作者:陆希声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陆希声:唐末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晚年隐居阳羡。 2. 阳羡:唐代文人隐居胜地,以茶、竹、溪闻名。 3. 百舌鸟:即反舌鸟,古人认为其“能反复其舌,随百鸟之音”。 4. 杂咏体:唐代流行的组诗形式,多描写地方风物或即兴感怀。
作者:陆希声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阳羡文化:今江苏宜兴古称,六朝至唐代为文人隐居胜地 2. 羲皇上人:典出陶渊明,指心无俗念的隐士境界 3. 素琴文化:古琴为"四艺"之首,素琴特指去雕饰的文人琴 4. 杂咏体:唐代流行的组诗形式,多写地方风物与隐逸情怀
作者:皎然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大草:草书的一种,较今草更为狂放,盛行于唐代 2.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3. 水笺:古代一种优质宣纸,产于越地(今浙江) 4. 鼠须笔:用鼠须制成的毛笔,以锋锐著称 5. 诗僧:唐代僧人中兼通诗文者,如皎然、贯休等
作者:贯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贯休:唐末五代诗僧,工诗善画,代表作《十六罗汉图》 2. 东山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后世常用以代指隐逸享乐 3. 锦沙墩:可能指浙江奉化锦沙村,唐代属明州 4. 对仗特点:颔联“发白”对“名清”,颈联“草媚”对“云生”,工整中见变化 5. 诗僧传统:唐代僧人作诗多融合禅理与山水,如皎然、齐己
作者:唐彦谦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鸡黍典:出自《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成为后世形容真挚情谊的常用典故 2. 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首创的夸张修辞,后成为愁思的经典表达范式 3. 唐代驿站制度:诗中"行色催马"反映唐代馆驿系统对文人出行的影响 4. 落花意象:晚唐诗歌常见符号,既指时节更替,也隐喻人生无常 5. 律诗对仗:此诗颔联、颈联严格遵循平仄对仗,体现唐代七律成熟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