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平生才不足,立身信有余。
自叹无大故,君子莫相疏。
-
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
仿佛影坚路,摧残广胁山盈。
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
声华日以远,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忘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肌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
持囊毕契戒珠净,被甲要心忍衣固。
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定潋江清沐久结,智剑霜凝斩新雾。
无边大劫无不修,六时愍生遵六度。
度有流光功德收,金河示灭归常住。
鹤林权唱演功周,圣德佳音传余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延眺且周巡。
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存。
五峰秀,百池分。
粲粲鲜花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余峨。
伫灵镇梵岳,凝思遍生河。
金花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涧生津,共会龙华舍尘翳。
-
昨日池塘春草生,阿连新有好诗成。
花园到处莺呼入,骢马游时客避行。
水暖鱼多似南国,人稀尘少胜西京。
洛中佳境应无限,若欲谙知问老兄。
-
子城风暖百花初,楼上龟兹引导车。
曲罢卿卿理驺驭,细君相望意何如。
-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 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 汉家草绿遥相待。
-
唐
古无门匠墓。
-
养由弓箭已无功,牢落生涯事事同。
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
-
澄潭千载毒龙蟠,倒岳倾湫谁解看。
直下一刀成两段,虚空粉碎髑髅乾。
-
今代知名士,君家萃一门。
不惟文献在,政是典刑存。
台阁期平步,沅湘莫断魂。
平生翰墨事,兹可壮期源。
-
宋
喝声霹雳震晴空,白棒飞星化活龙。
不入这般儿女队,乱花翻袖舞春风。
-
客来怕折枝揖,诏下尚扶杖观。
佩吕翁一瓢易,悬季子六印难。
-
小住人间世,犹须五百年。
平园日成趣,相国地行仙。
玉律吹秋至,冰轮向夜圆。
不妨斟寿酒,和月入金船。
-
下直归来日未晡,凤盘锦幄卷流苏。
纱栊粉壁无尘到,挂起长康列女图。
-
宋
霜明玉节映寒流,马渡芦沟向上头。
万里河山观古塞,百年荆棘叹神州。
要临瀚海铭燕石,石上新亭作楚囚。
多少遗民思旧俗,可怜金帛岁包羞。
-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子美诗云,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
元
登楼复登楼,古月缺复满。
美人天一方,眷眷衣带缓。
沉吟向空窗,□□席不暖。
跬步隔千里,夜冷愁梦短。
卷纸难与伸,回肠终欲断。
何当御飚轮,相从事萧散?
-
元
巷南巷北昼冥冥,摇荡春风未肯停。
薄命不禁巫峡雨,前身曾化楚江萍。
已于谢女诗中见,更向刘郎曲里听。
肠断不堪回首处,并人飞过短长亭。
-
如儿花额粉香匀。
点妆新。
看来真。
八十风流,都属太平人。
长日篆烟琴一曲,瓶水暖,麝梅薰。
酒烘仙颊晕微醺。
洞庭春。
要平分。
儿女团园,语笑重情亲。
更看蓝*红袖舞,歌娅姹,小诸孙。
-
龙柱雕犀锦面妆,春风一抹彩丝长。
新声不用黄金拨,玉指萧萧弄晚凉。
-
一气玄功,三奇真造,本来玉貌修完。
混归宝藏,密蕴九转神丹。
傲阳体、堂堂实相,栖真境、坦荡天宽。
从渠日月,忙催四大,迤逦衰残。
物壮难留,假躯易失,独卓尔、一点冰寒。
恢恢圣变,奋飞舞,恣吟弹。
伴云外、清风明月,放宛转、隐显多般。
还童不老,任灾临劫运,无像神
-
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
慈悲清静亦频观。
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
别子休妻为上士,悉捐财色真餐。
长全五脏得康年。
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
-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
堪叹人人,波波劫劫贪名利。
何时已。
眼光落地。
到此才方悔。
虽有儿孙,要替应难替。
辞生泪。
甚家滋味。
想着心先碎。
-
逻卒去不返,行人愁未回。
正须犀作甲,毋用玉为杯。
清泪寻常落,丹心早晚灰。
交仍期管鲍,书或似邹枚。
-
江影摇春树,潮痕折晚沙。
绿芜三尺雨,朱槿一篱花。
去国仍思国,还家复梦家。
自无干禄意,何必远京华。
-
明
蜂虿虽微毒尾存,妖氛左辅尚游魂。
童谣已应临瓜步,儿戏何烦劳棘门。
清野后时姑避地,量沙难饱又移屯。
杞忧倍念昌平镇,弓剑先朝列寝园。
-
燕赵女如玉,轻盈掌上身。
翠眉长不扫,怅望西陵人。
酒阑歌舞罢,台榭坐生尘。
怨入漳河水,悠悠秋复春。
-
四面松杉合,中林一径开。
僧房依乱石,画壁暗深苔。
风卷堆沙入,云移海气来。
潇条空谷里,松柏暮生哀。
-
突兀如临碣石傍,天青岛屿辨微茫。
千年阴火疑潜爇,三足阳乌本内翔。
魏阙遥瞻天北极,戈船争指日南王。
臣心似水朝宗远,一任沮洳变作桑。
-
何处疏砧隔短墙,东邻有妇捣衣裳。
风林落叶秋声动,露草鸣蛩夜气凉。
久别官寮忘馆阁,每从儿子话家乡。
强扶筇竹归深院,半壁残灯独上床。
-
春风吹帘斜,帘开飞柳花。
美人高堂上,见此惜年华。
年华容易随春草,一双蛾眉镜中老。
-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
浈水渐渐,几番历、兴亡今古。伴戈船羽檄,珠帘歌舞。
总角曾看瘐岭月,白头更听凌江雨。问当年、城郭旧衣冠,皆黄土。
-
秋江渌净不可唾,远近碧玉相因依。白鸥傍桨自双浴,黄蝶逆风还倒飞。
人家尽向翠微住,舟楫适从湘口归。仙山十里总图画,叹乃一声烟景稀。
-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
其五 野老篱边独一家, 卧闻隔竹响缫车。
开窗自起看风雨, 日在墙头苦楝花。
最新更新
最新诗词
胡笳夜奏塞声寒,是我乡音听渐难。
料得小来辛苦学,又因知向峡中弹。
别鹤凄清觉露寒,离声渐咽命雏难。
怜君伴我涪州宿,犹有心情彻夜弹。
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榆荚抛钱柳展眉,两人并马语行迟。
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
嫩叶怜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泪。
粉窗香咽颓晓云, 锦堆花密藏春睡。
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
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
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
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
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
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
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
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
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
知音不延荐,何路出泥尘。
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
争知百岁不百岁, 未合白头今白头。
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
输他江上垂纶者,只在船中老便休。
最新文章
鹊桥仙讲解
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知识点
鹊桥仙古诗赏析
鹊桥仙知识点
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古诗赏析
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创作背景
鹊桥仙创作背景
最新作者








最新成语
最新古籍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孔子集语
是关于孔子言行事迹的文字汇编。薛氏辑本列入《四库全书》,所列书凡三十余种,但存在挂漏、驳杂舛错等问题。孙氏辑本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从《易十翼》《礼小戴记》等八十三种典籍中采辑了八百一十三条孔子言行记录,按类编排为十四篇十七卷,且注明出处,对疑文脱句加以按语,学术价值较高。
老子河上公章句
又名《河上公章句》等,是现存成书较早且影响较大的《老子》注本,与王弼《老子注》、严遵《老子指归》并称为《老子》三大古本。全书共 81 章,每章题名,今传《老子》分章标目之版本即始于此书。该书以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经文,对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研究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具有重...
礼记正义
是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中的一部,共七十卷。该书参考汉代以来诸家解义,尤以皇侃、熊安生为重,是唐初《礼记》阐释集大成的著作,也是唐代《礼记》解释的官方标准,对唐代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不小作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价值,其最早的经疏合刻本是南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黄唐刊本。
论语集注
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 40 多年精心撰写而成。该书以阐释宋代理学思想为核心,博采汉魏、两宋旧注精华,将义理之说融入经文训读。注释特点是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通经以求理,注重探求经文本义与义理阐发,是《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且数百年中被定为科...
论语注疏
又名《论语正义》或《论语注疏解经》,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共二十卷。该书由三国魏何晏集解,吸收了汉魏以来多家对《论语》的注释,北宋邢昺等奉诏改作新疏,删除旧疏中与儒学本义无关内容,增加名物制度疏解,更符合儒学义理,后世成为《论语》的标准注疏,保存了不少古注,对研究《论语》及古代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毛诗正义
共 40 卷,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又称《孔疏》。该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汇集了汉魏至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但遵循 “疏不破注” 原则,存在疏解烦言赘语等缺点。
孟子注疏
是对赵岐《孟子章句》的疏解,为《十三经注疏》之一。该书以通俗串讲为主,虽存在对赵注典故史实不加注明等问题,但作为首部《孟子》注的疏解之作,有开创之功,在孟学史上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