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年末的寒风呼啸着撼动大地,夜晚的严寒中大雪漫天飞舞。
我这老夫该在何处住宿?就在温暖的帐子、温热的火炉前。
盖着两床粗丝织成的被子,铺着一领绣有花纹的毛绒毡子。
粥煮好了呼唤我也不愿起身,太阳升高了仍能安稳熟睡。
这时我的心与身体,完全没有繁杂的事务牵绊。
就这样度过风雪时光,闲居生活已来到第六年。
忽然想起远方漂泊的游子,又想到清晨上朝的官员。
他们踩着冰冻在黑夜中赶路,冒着严寒在天没亮时就起身。
心如同身体的君主与父亲,身体好比心的臣下与子女。
身体不能获得自由,都是被心所驱使。
我的心已经知足,我的身体自然能安定停留。
内心对身体诉说,我应当不会辜负你。
1. 作者相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诗歌应“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其诗歌语言通俗浅近,被誉为“老妪能解”,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2.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句式以五言为主,篇幅可长可短,不求对仗、平仄,用韵灵活,便于诗人自由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
3. 核心意象:诗中的“风”“雪”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烘托氛围的意象——“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的严寒景象,既反衬出“暖帐温炉前”的舒适,也为后文联想“远游客”“早朝士”的艰辛做铺垫;“暖帐”“温炉”“褐绮衾”“花茸毡”则是闲居生活的意象,象征安稳与闲适。
4. 心身关系哲理:诗中“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心”与“身”关系的一种常见认知,强调“心”(即思想、意志)对“身”(即身体、行为)的主导作用,这种观点在儒家、道家思想中均有体现,白居易借此表达“心知足则身安”的人生态度,是对传统哲理的生活化阐释。
5. 对比手法:对比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场景或情感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强化情感表达。此诗通过自身与他人、心与身的对比,使诗歌情感更鲜明,主旨更突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风雪中作》,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风雪中作”,直接点明了创作的背景——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写成,这为诗歌奠定了“寒”的自然基调,但诗中却藏着“暖”的心境,这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先读前六句,“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开篇就写年末的大风大雪,天气极寒,但接下来“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一转,写自己住在温暖的帐子、火炉边,还有“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盖着两床被子,铺着毛毡,生活很舒适,甚至“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连粥好了都不愿起,睡得安稳。这部分用寒冷的环境反衬自己闲居的温暖与自在,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晚年生活的闲适。
再看中间四句,“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告诉我们,他不仅身体舒适,心里也没烦心事,“闲居来六年”说明这种生活已经过了六年。接着“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诗人的思绪突然从自己的生活转到他人——远方漂泊的游子要“蹋冻侵夜行”,踩着冰冻在黑夜里赶路;上朝的官员要“凌寒未明起”,天没亮就冒着严寒起床。这里用对比,把别人的艰辛和自己的闲适放在一起,不是炫耀,而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思考。
最后八句是诗歌的哲理部分,“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用君父和臣子的比喻,说心是身体的主人,身体受心支配,“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那怎么让身体安稳呢?诗人说“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因为我的心知足了,所以身体也能安定。最后“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是内心对身体的承诺,要珍惜这份安稳,不辜负自己。
整首诗从写景到写生活,再到写思绪、谈哲理,层层递进。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把自己晚年的闲居生活、对他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在一起,告诉我们“知足常乐”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来自“心不知足”呢?读懂这首诗,或许能让我们多一份对生活的坦然与满足。
1.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全诗核心通过两组对比展开——一是自身闲居生活的闲适(“暖帐温炉前”“粥熟呼不起”)与“远游客”“早朝士”的艰辛(“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对比,突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二是“心与身”的关系对比(“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以比喻揭示心对身的支配,为“知足安止”的观点提供哲理支撑。
2. 生活化的场景描绘:诗中“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等句,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温暖、慵懒的闲居场景,细节真实可感,如同一幅生活化的“寒夜闲居图”,让读者能直观体会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
3. 情感与哲理的融合:诗歌前半部分抒发闲居的悠然与满足,后半部分由“忽思”“复想”转入对他人艰辛的联想,进而引出“心身关系”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于“知足安止”的人生态度,情感真挚,哲理浅近却深刻,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也展现其晚年通透的人生境界。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其晚年生活多处于闲居状态。此诗创作于他闲居期间(诗中“闲居来六年”可证),大概率是在他远离官场纷争之后。
当时白居易已历经官场起伏,对仕途的繁杂与辛劳有深刻体会,晚年选择闲居,追求身心安宁。诗中“远游客”与“早朝士”的艰辛,正是他对过往官场生活及世俗奔波的回忆与观察;而自身“暖帐温炉”“安稳眠”的闲适,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诗通过对比,体现出他对当下知足安闲生活的满足,也暗含对官场与世俗纷扰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