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作

白居易 〔唐朝〕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年末的寒风呼啸着撼动大地,夜晚的严寒中大雪漫天飞舞。

我这老夫该在何处住宿?就在温暖的帐子、温热的火炉前。

盖着两床粗丝织成的被子,铺着一领绣有花纹的毛绒毡子。

粥煮好了呼唤我也不愿起身,太阳升高了仍能安稳熟睡。

这时我的心与身体,完全没有繁杂的事务牵绊。

就这样度过风雪时光,闲居生活已来到第六年。

忽然想起远方漂泊的游子,又想到清晨上朝的官员。

他们踩着冰冻在黑夜中赶路,冒着严寒在天没亮时就起身。

心如同身体的君主与父亲,身体好比心的臣下与子女。

身体不能获得自由,都是被心所驱使。

我的心已经知足,我的身体自然能安定停留。

内心对身体诉说,我应当不会辜负你。

1. 作者相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诗歌应“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其诗歌语言通俗浅近,被誉为“老妪能解”,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2.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句式以五言为主,篇幅可长可短,不求对仗、平仄,用韵灵活,便于诗人自由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

3. 核心意象:诗中的“风”“雪”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烘托氛围的意象——“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的严寒景象,既反衬出“暖帐温炉前”的舒适,也为后文联想“远游客”“早朝士”的艰辛做铺垫;“暖帐”“温炉”“褐绮衾”“花茸毡”则是闲居生活的意象,象征安稳与闲适。

4. 心身关系哲理:诗中“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心”与“身”关系的一种常见认知,强调“心”(即思想、意志)对“身”(即身体、行为)的主导作用,这种观点在儒家、道家思想中均有体现,白居易借此表达“心知足则身安”的人生态度,是对传统哲理的生活化阐释。

5. 对比手法:对比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场景或情感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强化情感表达。此诗通过自身与他人、心与身的对比,使诗歌情感更鲜明,主旨更突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 岁暮:年末,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
  • 动地:形容风势极大,仿佛能撼动大地。
  • 老夫:白居易自称,此时他已步入晚年,语气中带有闲适与淡然。
  • 褐绮衾:“褐”指粗布,“绮”指有花纹的丝织品,“衾”即被子,这里指两床质地不同的被子,一粗一细,体现生活的平实与温暖。
  • 花茸毡:“花茸”指带有花纹的柔软绒毛,“毡”即毛毡,这里指一领带有花纹、质地柔软的毛毡,进一步描绘居住环境的舒适。
  • 呼不起:呼唤着也不愿起身,生动表现出闲居生活的慵懒与自在。
  • 了无闲事牵:“了无”即完全没有,“闲事”指官场事务、世俗烦扰,此句表达内心毫无牵绊的轻松状态。
  • 闲居来六年:指白居易闲居生活已持续六年,结合其生平,此时他大概率已远离官场,过着隐居生活。
  • 远游客:指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人。
  • 早朝士:指需清晨起床、前往朝廷上朝的官员。
  • 蹋冻侵夜行:“蹋冻”即踩着冰冻的路面,“侵夜”指在黑夜中行进,描绘远游客的艰辛。
  • 凌寒未明起:“凌寒”即冒着严寒,“未明”指天还没亮,刻画早朝士的辛劳。
  •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以君父与臣子的关系比喻心与身的主导与从属关系,强调心对身体的支配作用。
  • 方寸:原指一寸见方之地,后常用来代指内心、心绪。
  • 形骸:指人的身体。
  • 不负尔:“尔”指身体,意为不辜负自己的身体,体现对身心和谐、知足安闲生活的珍视。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风雪中作》,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风雪中作”,直接点明了创作的背景——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写成,这为诗歌奠定了“寒”的自然基调,但诗中却藏着“暖”的心境,这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先读前六句,“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开篇就写年末的大风大雪,天气极寒,但接下来“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一转,写自己住在温暖的帐子、火炉边,还有“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盖着两床被子,铺着毛毡,生活很舒适,甚至“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连粥好了都不愿起,睡得安稳。这部分用寒冷的环境反衬自己闲居的温暖与自在,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晚年生活的闲适。

再看中间四句,“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告诉我们,他不仅身体舒适,心里也没烦心事,“闲居来六年”说明这种生活已经过了六年。接着“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诗人的思绪突然从自己的生活转到他人——远方漂泊的游子要“蹋冻侵夜行”,踩着冰冻在黑夜里赶路;上朝的官员要“凌寒未明起”,天没亮就冒着严寒起床。这里用对比,把别人的艰辛和自己的闲适放在一起,不是炫耀,而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思考。

最后八句是诗歌的哲理部分,“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用君父和臣子的比喻,说心是身体的主人,身体受心支配,“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那怎么让身体安稳呢?诗人说“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因为我的心知足了,所以身体也能安定。最后“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是内心对身体的承诺,要珍惜这份安稳,不辜负自己。

整首诗从写景到写生活,再到写思绪、谈哲理,层层递进。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把自己晚年的闲居生活、对他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在一起,告诉我们“知足常乐”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来自“心不知足”呢?读懂这首诗,或许能让我们多一份对生活的坦然与满足。

1.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全诗核心通过两组对比展开——一是自身闲居生活的闲适(“暖帐温炉前”“粥熟呼不起”)与“远游客”“早朝士”的艰辛(“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对比,突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二是“心与身”的关系对比(“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以比喻揭示心对身的支配,为“知足安止”的观点提供哲理支撑。

2. 生活化的场景描绘:诗中“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等句,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温暖、慵懒的闲居场景,细节真实可感,如同一幅生活化的“寒夜闲居图”,让读者能直观体会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

3. 情感与哲理的融合:诗歌前半部分抒发闲居的悠然与满足,后半部分由“忽思”“复想”转入对他人艰辛的联想,进而引出“心身关系”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于“知足安止”的人生态度,情感真挚,哲理浅近却深刻,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也展现其晚年通透的人生境界。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其晚年生活多处于闲居状态。此诗创作于他闲居期间(诗中“闲居来六年”可证),大概率是在他远离官场纷争之后。

当时白居易已历经官场起伏,对仕途的繁杂与辛劳有深刻体会,晚年选择闲居,追求身心安宁。诗中“远游客”与“早朝士”的艰辛,正是他对过往官场生活及世俗奔波的回忆与观察;而自身“暖帐温炉”“安稳眠”的闲适,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诗通过对比,体现出他对当下知足安闲生活的满足,也暗含对官场与世俗纷扰的疏离。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