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山甫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世人大多倚仗武力,但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想要剿灭黄巾叛贼,还需仰仗这位手持黑槊的将军。 他观星象忧心国事,望云气洞察天机。 明日必将凌云直上,期待你立下首功!
作者:贯休
| 类型:古诗译文
| 1阅读
松树品格孤高,雪的气质清冷。 眼睛生得三角,头骨陡峭如五岳。 若不隐居山岳,此处难以容身。 药童相貌粗野名字鄙俗,葫芦里酒满担子摇晃。 万里长风中一声长啸,九贞台上须拍黄金几案。 落叶萧萧深远无边,送别师父话已说完情意未尽。 情意未尽,他日请为我带来一部音声鸟的经书。
作者:李山甫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黄巾贼:借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此处代指唐朝末年的叛乱势力。 黑槊公:黑色长矛,暗指刘将军的勇猛威武。"公"是对将领的尊称。 指星/望气:古代军事家通过观察星象和云气预测战事吉凶的方术。 凌云:直上云霄,比喻建立显赫战功。
作者:贯休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落落:形容松树孤高挺拔的样子。 索索:形容雪清冷的气质。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形容头骨嶙峋。 药僮:采药的童子。 九贞:道教术语,指极高的境界。 音声鸟:佛教传说中的妙音鸟,此处可能指道教经书。
作者:李山甫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末动荡时期,黄巢起义军(诗中"黄巾贼"的隐喻)席卷全国。李山甫为友人刘将军出征平叛所作,既表达对武将的期许,也暗含对时局的忧虑。诗中"黑槊公"可能特指某位善用长矛的刘姓将领。
作者:贯休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僧贯休送别姜道士归南岳所作。贯休与姜道士交好,诗中既描写了姜道士特立独行的形象,又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求取经书的愿望,展现了唐代佛道交流的生动画面。
作者:李山甫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采用递进式结构:首联批判空有武力的伪英雄,颔联点明平叛关键人物,颈联展现将领的智谋,尾联寄托厚望。诗人巧妙将星象占卜的军事传统融入送别诗,"指星望气"的细节描写凸显将领的非凡才能。尾句"第一功"三字铿锵有力,体现唐人对军功的崇尚。
作者:贯休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诗歌开篇以"松品""雪格"喻姜道士高洁品格,接着用夸张手法描写其奇特相貌,突出其不同凡俗。"若不居岳"二句点明其隐士身份。中段写送别场景,药僮、葫芦等细节生动有趣。后段"万里长风"气势磅礴,末句"音声鸟"的请求,既显虔诚又见风趣。全诗语言奇崛,想象丰富,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作者:李山甫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黄巾贼:原指东汉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后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代称 2. 黑槊:南北朝至唐代流行的长柄武器,长度可达丈八,宇文泰、尉迟恭等名将均善用 3. 望气术:古代通过观察云气颜色形状占卜吉凶的方术,《史记》载范增"望高祖气皆为龙虎" 4. 唐代军功制度:实行"勋官十二转"体系,立大功者可获"上柱国"等荣誉爵位
作者:贯休
| 类型:知识点
| 1阅读
贯休:唐末五代著名诗僧,字德隐,工诗善画,作品多奇崛之气。 南岳:衡山,五岳之一,道教圣地。 唐代佛道交流:唐代佛道二教交流频繁,许多文人既通佛理又谙道术。 音声鸟:佛教迦陵频伽鸟,妙音鸟,诗中可能借指道教经书。 九贞:道教术语,指修炼的高深境界。
作者:李山甫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核心在探讨"真雄"标准:不仅需武力(黑槊),更要智慧(指星望气)与忠诚(忧国)。诗人用"黄巾贼"借古讽今,反映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凌云"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喻指建功立业的雄心。全诗在送别中寄托重整河山的期望,末句的期许与首句的质疑形成闭环,体现晚唐文人渴望力挽狂澜的心态。
作者:贯休
| 类型:讲解
| 0阅读
这首诗展现了贯休诗歌的典型风格: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描写和深厚的宗教情怀。诗中先以松雪喻人,再以三角眼、五岳头写形,突出姜道士的与众不同。中段通过药僮、酒葫芦等细节,使画面生动活泼。后段转入抒情,"万里长风"句气势恢宏,结尾的"音声鸟"请求既显虔诚又不失幽默。全诗在送别题材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和个性表达,体现了贯休作为诗僧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者:无可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在东门告别车马,扬起帆穿越楚地的渡口。 繁花盛开时你应已到任,而秦地的雪还未消融我已离开。 吟诗声随江沙上的月光飘落,驿马飞驰扬起尘土。 孤岛雨中传来猿声,五湖春色染绿草茵。 风吹芦苇在岸边沙沙作响,暮色中远处升起淡淡烟霭。 鄱江水连着郡府衙门,这满心欢悦又能寄托给谁人?
作者:无可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楚津:楚地的渡口,指长江中游地区 幕:幕府,此处指韩校书赴任的江西官府 秦:指长安一带,诗人送别之地 驿骑:驿站传递文书的马匹 五湖:泛指鄱阳湖等江南水域 鄱江:即饶河,江西重要河流,流入鄱阳湖
作者:徐铉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贤能的县令辞官离去,乘着小舟身着彩衣归乡。 湓城的春酒已经酿熟,匡庐山的野花渐渐稀疏。 解开缆绳时垂杨泛绿,扬起船帆惊起栖息的鹭鸟。 终有一日我的理想通达,也要随落潮一同归去。
作者:无可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代宗时期,僧人无可为送友人韩校书赴江西任职而作。当时文人外放地方官属常见仕途路径,诗中既含送别深情,又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唐代士人的羁旅情怀。无可作为方外之人,其送别诗却充满对尘世友情的珍视。
作者:徐铉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茂宰:对贤明县令的尊称。 隳官:辞去官职。 彩衣:指孝养父母,典出老莱子彩衣娱亲。 湓城:今江西九江,古称湓口城。 匡阜:庐山别称。 吾道泰:指政治理想实现,仕途通达。
作者:无可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时空对仗构建双重意境:首联实写离别场景,颔联"花繁"与"雪在"形成季节反差,暗示行程遥远。颈联"江沙月"与"驿骑尘"构成静动相映,尾联猿声草色更添江南特色。诗人善用意象群(舟、马、猿、苇)营造行旅画面,末句"高兴寄何人"的反问,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作为僧人之作,其语言清丽不染尘俗,却饱含人世温情。
作者:徐铉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徐铉任南唐吏部侍郎期间,友人龚明府(县令)辞官归九江故里,诗人以诗送别。诗中既含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亦暗寓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文人在乱世中复杂的心态。
作者:无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校书:唐代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掌校勘典籍 唐代主要交通方式:陆驿(30里设驿站)与水驿结合 鄱阳湖在唐代称彭蠡湖,五湖说法始见《周礼》 僧诗特点:唐代诗僧作品常兼具禅意与文人气质 折苇意象: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后世多喻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