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庄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意象重构:将传统猿啼意象与个人羁旅体验融合,创新表达 ② 对比手法:猿的野性与五陵少年的矫情形成深刻反差 ③ 情感张力:从"百恨"到"好笑"的情绪转折,展现诗人复杂心境 需注意诗中"断肠何必待三声"的反用典故手法,体现晚唐诗人对传统的突破。
作者:韦庄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1. 猿啼意象在唐诗中多象征悲愁,如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2. "五陵年少"是唐代诗歌常见批判对象,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亦有涉及 3. 韦庄诗风以"清艳柔婉"著称,此诗可见其沉郁一面 4. 诗中"兔"指月宫玉兔,属传统月意象系统
作者:白居易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本诗可作为理解白居易晚年思想的典型文本: • 生命意识:用具体数字丈量生命,体现中唐文人理性思维的发展 • 处世哲学:从早期"兼济天下"到此刻"内无忧患"的转变,标志其"独善其身"思想的成熟 • 艺术特色:白体诗典型风格——平易浅切中见深意,如"不寒复不热"的辩证表达 需注意诗中"病间"的双关意味,既指身体病愈,也暗喻从政治漩涡中抽身...
作者:白居易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1. 唐代历法:诗中"孟夏"为太阴历四月,相当于阳历五月 2. 茶文化:唐代饮茶已从药用转向风雅生活,诗中"一瓯茗"反映此风尚 3. 年龄计算:古人多用虚岁,"万有四千日"折合约38.4个太阳年 4. 中唐文人病态审美:诗中"非忧即有疾"折射当时文人以病弱为雅的风气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约60岁后),当时他已辞去太子少傅等官职,退居洛阳履道里。诗中"年来病初愈"呼应其多病体质,而"外无职役羁"则表明其远离朝政的生活选择,体现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闲适生活的珍视。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全诗以质朴语言勾勒出三重境界: 1. 生命反思:开篇用数字量化人生,凸显对生命长度的清醒认知 2. 病愈之喜:"忽喜"二字生动传达久病初愈的豁然开朗 3. 闲适哲学:树荫品茗的细节,具象化其"中隐"思想 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昔日的忧疾/今日的泰然),并通过触觉(微风)、视觉(树荫)、味觉(茶)等多感官描写营造孟夏意境。尾句的反问,强化...
作者:韦庄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此诗作于韦庄晚年漂泊时期。唐末战乱频仍,诗人辗转各地,途经黄藤,诗人辗转各地,途经黄藤山时听闻猿啼,联想到自身羁旅之愁与壮志难酬的愤懑,遂以猿声为引,抒写对世事的感慨。
作者:韦庄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全诗以"猿声"为情感载体: 首联以"驻归程"与"吊旅情"奠定愁绪基调; 颔联用"入耳百恨"强化听觉冲击,反用典故凸显愁之深切; 颈联转写月夜猿啼的孤绝景象,暗喻诗人孤高心境; 尾联讽刺纨绔子弟的矫情,反衬自身真挚悲慨。虚实相生的意象与跌宕的情感张力,展现晚唐诗风的沉郁特质。
作者:韦庄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在黄藤山下暂停归途,整夜听着猿猴哀鸣牵动旅愁。 入耳的猿声瞬间勾起无尽愁绪,何须等到三声已令人肝肠寸断。 猿猴穿云栖宿之处人迹难寻,对月啼叫时玉兔正皎洁明亮。 可笑那些五陵豪门的少年郎,无缘无故便泪湿衣襟空怀壮志。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万有四千日:约指诗人时年四十岁左右(按古代虚岁计算)。 孟夏:农历四月,夏季的第一个月。 袷衣:双层夹衣,诗中指初夏的轻薄衣物。 职役羁:公务差事的束缚,反映白居易晚年辞官后的闲适状态。
作者:韦庄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黄藤山:诗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途经之处。 断肠三声:典出《巴东三峡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处反用其意。 穿云宿处:形容猿猴栖息于高山云雾深处。 五陵年少:指汉代五陵地区的贵族子弟,此处借指纨绔少年。 沾缨:泪水沾湿冠带,形容落泪。
作者:白居易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本诗教学可重点把握: ① 意象群分析:梳理诗中"小雨-残莺-新叶-夏云"构成的早夏意象体系 ② 情感曲线:从静谧观察到突然惊觉,再到自我诘问的情感发展脉络 ③ 比较阅读:与王维《鹿柴》、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山水诗对比 ④ 写作借鉴:学习诗人如何通过细微物候变化表达深刻人生感悟 ⑤ 文化探究:唐代佛教寺院在文人精...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我来到这世间已有多少时日?算来约有一万四千个日夜。 回首这段岁月,不是忧愁缠身便是疾病相扰。 如今年岁渐老,忧虑逐渐平息,久病也刚刚痊愈。 忽然欣喜地发现,身心俱泰然,再无痛苦煎熬。 何况正值这初夏四月,天朗气清的好时节。 微风轻拂单衣,不冷也不热,恰到好处。 将床榻移至树荫下,整日里无所事事。 ...
作者:韩偓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① 表面写隐居读书却难忘风月场 ② 实则表现士人仕隐抉择的痛苦 ③ 深层反映唐末知识分子对乱世的疏离感。艺术上,通过"应疑"的揣测语气,将自我调侃与时代批判融为一体,展现韩偓"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作者:白居易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1. 唐代寺院文化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2. 中国古典诗歌中"季节意识"的审美表达 3.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三个分期及风格特征 4. 唐宋文人"仕隐矛盾"的典型心理结构 5. 古典诗歌中空间转换的艺术手法
作者:韩偓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1. 意象对立:医药棋谱(理性)与美人形象(感性)的强烈对比 2. 用典艺术:阮籍典故的深层政治隐喻 3. 晚唐诗歌特征:含蓄表达政治态度,追求"韵外之致" 4. 七绝体式:平仄严谨,转合有力(首句入韵式)
作者:韩偓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此诗作于晚唐动荡时期,韩偓因政治倾轧被迫隐居。诗中通过"药诀棋经"与"柳腰莲脸"的对比,反映诗人试图超脱却难舍尘世的矛盾心理,末句以阮籍自喻,暗含对时局的无奈与避世之志。
作者:韩偓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全诗采用"欲抑先扬"手法:首句铺陈高士形象,次句"本忘情"却暗转,后两句通过"频频强入"揭示心迹矛盾。典故运用精妙,"阮步兵"之喻既显风骨又含悲凉,体现晚唐士人在政治漩涡中的典型心态。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全诗以"早夏"为时空坐标,通过五个层次展开: 1. 前四句以"小雨-长坡-夕阳-老僧"构建出空灵静谧的寺院空间 2. "残莺新叶"二句体现白居易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 3. "春去夏云"突然转折,暗示时光流逝的猝不及防 4. 后四句直抒胸臆,展现仕隐矛盾的心理挣扎 5. 末句"青山寸步"的反诘,留下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
作者:白居易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
时间:2025-08-28
此诗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约元和末年),当时诗人虽在朝为官,但已对政治斗争产生厌倦。青龙寺作为长安文人雅集之地,诗中通过对早夏景物的细腻观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人生抉择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