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1. 表层意象:通过“幽室”“春风”“罗衣”构建封闭空间与时间流逝的对比 2. 隐喻系统:“锁”象征封建礼教束缚,“香”代表被压抑的生命力 3. 时代投射:唐代宫闱诗中常见以物喻人手法,此诗可能暗写宫廷女子的悲剧 教学时可结合李商隐《深宫》对比阅读,体会唐代诗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作者:窦叔向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青翠的山峰高耸入蓝天,九座山峰远远地坐落在县城门前。 阳光映照下,树木的枝叶如毫芒般闪烁;万丈高的悬崖上,泉水如细流般垂落。 汉武帝南巡时曾在此驻跸,秦始皇东巡时也曾在此祈求丰年。 如今云中的祠庙已无踪迹难以寻访,只有猿猴的啼声传到游人的耳边。
作者:窦叔向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青阳馆:唐代驿站名,位于今安徽青阳县。 九子山:即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峻。 驻跸(zhù bì):帝王出行时停留暂住。 云祠:指山中云雾缭绕的祠庙,可能为祭祀山神或历史人物的场所。
作者:窦叔向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人窦叔向途经青阳馆时,遥望九子山(九华山)所作。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唐代时已具盛名,且因汉武帝、秦始皇等帝王曾至此而带有历史传奇色彩。诗人借景抒怀,通过描绘山势的雄伟与历史的沧桑,表达对自然与人文遗迹的感慨。
作者:苏拯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上天推崇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典籍。 他游历了七十个国家,却未能遇到一位明君。 若一国能有一次机遇,他的车轮便不会徒劳转动。 全因他心怀至高的教化之力,为国为民而非为己。 礼乐之道尚未实现,却困厄于陈蔡之间。 如今礼乐已发扬光大,圣人的冠冕理应加身。 可叹那绝粮的争...
作者:窦叔向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壮阔的视角开篇,用“苍翠岧峣”“碧天”突出九子山的高峻,颔联以“毫芒映日”“涓滴垂空”的细腻笔触描绘山间光影与飞泉,形成宏微相映的意境。后两联转入历史联想,通过武帝、始皇的典故,赋予山峰厚重的文化底蕴,尾联以“云祠绝迹”“猿声到客”收束,虚实结合,传递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余韵悠长。
作者:苏拯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鲁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典坟:泛指古代典籍,此处指儒家经典。 七十国:虚指孔子周游列国所经历的众多国家。 邅回厄于陈:指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困厄,断粮七日。 衮旒:古代帝王或圣人的冠冕,象征尊贵。 绝粮议:指孔子在陈蔡绝粮时,弟子们对其学说的质疑。
作者:窦叔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原名九子山,李白更名“九华”。 2. 驻跸:古代帝王出行时,临时驻扎称为“驻跸”,体现皇权威仪。 3. 窦叔向:唐代诗人,生平记载较少,现存诗作多写山水行旅。 4. 秦汉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均曾多次东巡南巡,留下众多传说与遗迹。
作者:苏拯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为唐代诗人苏拯所作,借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乐却屡遭挫折的经历,表达对圣人理想未竟的感慨。唐代儒学复兴,诗人通过追忆孔子,反思礼乐教化的意义,同时暗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
作者:窦叔向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诗艺术特色鲜明:首联以空间跨度(“上碧天”与“县门前”)展现山势之远阔;颔联用“千重树”“万丈泉”的夸张手法强化视觉冲击;颈联以帝王典故暗喻山峰的历史地位;尾联则通过“云祠”“猿声”的虚实对比,营造空寂之境。全诗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咫尺万里”的典型风格。
作者:苏拯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孔子生平为线索,通过对比其遭遇与后世评价,凸显圣人的悲壮与伟大。前四句写孔子周游的艰辛与无奈,中间四句强调其“为国不为身”的崇高精神,后四句以“礼乐”的兴衰和“绝粮议”的误解收尾,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儒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作者:苏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推行儒家思想,曾带领弟子游历卫、宋、陈、蔡等国,历时十余年。 2. 陈蔡之厄: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断粮七日,弟子饥馑,但仍弦歌不辍。 3. 衮旒:古代帝王或圣人的礼服和冠冕,象征至高荣誉。 4. 礼乐制度: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以礼乐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秩序。 5. 唐代儒学:唐代虽以佛道为盛,但儒学仍是官方意识形态,韩愈等人曾推动儒学复兴。
作者:苏拯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以孔子生平为镜,借古讽今。首联“天推鲁仲尼”点明孔子受命于天的神圣性;“不令遇一君”则暗讽统治者不识贤才。颈联“为国不为身”是诗眼,凸显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尾联“千载误云云”直指后世对孔子困厄的曲解,呼吁重新审视圣人的价值。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实批判性。
作者:李洞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沿着御沟岸边漫步,远山间云雾升腾。 松树下度过三伏酷暑,磬声中消磨五更长夜。 雨水淋湿经阁显得素白,阳光映照剃刀闪烁寒光。 终须离开这海滨之地,燃灯老去在国清寺中。
作者:李洞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御沟:皇宫外的护城河,此处指代京城 远岫:远处的山峰 三伏: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磬:佛教法器,此处指寺院钟磬 经阁:存放佛经的楼阁 剃刀:僧人剃度用具,象征修行生活 国清:天台山国清寺,佛教名刹
作者:李洞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诗人李洞拜访僧人颜上人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隐居或出家。诗中通过描写寺院清修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佛门清净的向往。
作者:徐夤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无需陶铸熔炼的巧妙工艺,是谁让你羽翼丰满完整。 在五色金池旁锤炼成器,百种香料在口中化作轻烟。 嘴钝难以啄食鱼儿,内心空明却自燃火焰。 若御用香炉有所缺损,定要进献到圣君面前。
作者:李洞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御沟"起笔,由尘世渐入空门。中间两联工整对仗,"松下"与"磬中"、"雨淋"与"日闪"形成时空交织的意境。尾联"海畔终须去"暗示人生归宿,充满禅机。诗人通过视觉(云生、白、明)、听觉(磬声)、触觉(雨淋)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空灵超脱的佛门境界。
作者:李洞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京兆(今西安)人,以苦吟著称 五更:古代夜间计时,相当于凌晨3-5点 佛教法器:磬为铜制钵盂状乐器,用于寺院报时、集合僧众 国清寺:天台宗祖庭,隋代古刹,位于今浙江天台山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时期
作者:徐夤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不假陶熔妙:无需借助陶器烧制的精妙工艺。 五金池畔质:指香鸭(金属香炉)在五色金属池边铸造而成。 百和口中烟:香炉焚烧多种调和香料,烟气从鸭嘴吐出。 觜钝鱼难啄:鸭嘴设计钝拙,象征不用于实际捕鱼。 心空火自燃:炉心空明,暗喻虚怀若谷却能自发光芒。 御炉如有阙:若宫廷香炉缺损,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