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可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南池秋景:首联“柳暗”“清波”动静相生,颔联“白鸟起”“使君来”暗含人景互动。颈联“洲岛没”“荷花开”展现秋色渐浓中的生命力,尾联“角绝”“裴回”以声音与动作收束,余韵悠长。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巧妙融合,既体现僧人特有的空灵视角,又流露对友情的珍视。
作者:曹松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罗列飞桥:形容桥梁凌空架设的形态。 玉勒:镶玉的马笼头,代指马匹。 兰舟:木兰木制的船,泛指华美的船只。 何逊:南朝梁诗人,此处喻指友人诗才出众。 莫愁:古代歌女名,借指宴席上的乐声。 秉烛:手持蜡烛,指夜间游乐。
作者:无可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唐代"使君"多指刺史,姚合曾任金州刺史 2. "驺驭"出自《后汉书》,指官员车驾 3. 僧人作诗常带"物我两忘"意境,如"荷花晚尽开" 4. 唐代游宴诗多采用"起承转合"结构 5. "裴回"为唐代常用通假字,现写作"徘徊"
作者:曹松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作于唐代,曹松陪同湖南李中丞(官职名)于隐溪宴饮时即景而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宴游场景,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闲适情趣,侧面反映唐代官员的社交生活。
作者:无可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空间层次分明,从近处“柳波”到远方“洲岛”逐步展开;二是善用对比,“秋应没”与“晚尽开”形成时间张力;三是双线结构,明写游池之景,暗含送别之情。尾联“吹角绝”暗示日暮,“尚裴回”则透露出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使山水诗超越单纯写景,具有更深的情感维度。
作者:曹松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动衬静:前两联通过"啼鸟""乱流""触柳""约莲"等动态描写,勾勒出隐溪的生机盎然;后两联转入人事,"何逊""莫愁"用典自然,尾联"秉烛夜游"呼应开篇"昼短",体现主客尽欢的洒脱。语言清丽流畅,对仗工稳,兼具画面感与音乐美。
作者:曹松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律诗结构:本诗为七言律诗,符合"起承转合"结构,中二联严格对仗 2. 意象运用:"竹林""兰舟"为隐逸象征,"柳丝""莲叶"暗含季节特征 3. 历史典故:何逊(诗文)、莫愁(乐舞)体现唐代文人以古喻今的习尚 4. 社交礼仪:"陪宴""秉烛"反映唐代官员雅集的文化传统
作者:曹松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景物层:以"鸟啼-飞桥-柳丝-莲叶"构建空间序列,动静相生 2. 人情层:通过"旧侣-新声"对比,展现宴饮的雅俗交融 3. 哲理层:末句"嫌昼短"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而"秉烛夜游"则体现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艺术上,诗人善用通感手法,如"云里新声"将听觉视觉交融,增强意境感染力。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孙登崇尚淳朴古风,身披草衣栖居山洞。 弹琴时与天地和谐共鸣,读《周易》领悟卦象本源。 终日面无怨怒之色,恬淡自得于玄妙之境。 临终赠言告诫嵇康,超脱形迹何处可寻?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孙公和:即孙登,字公和,魏晋著名隐士,阮籍、嵇康曾从其游。 卉服:草编衣物,穴居:居住山洞,皆指隐士生活。 合天和:琴声与自然和谐相融,体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叔夜:嵇康字叔夜,孙登曾预言其"才高识寡,难免于今世"。 超迹:超脱世俗行迹,追问精神归宿。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吴筠为唐代著名道士诗人,此诗出自其《高士咏》组诗,该系列共咏怀五十位隐逸高士。创作于玄宗开元年间,反映盛唐时期文人追慕魏晋风骨、崇尚隐逸的文化思潮,通过赞颂孙登传达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理念。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译文
| 0阅读
文始真人通晓大道本源,含藏光芒隐于关吏之职。 遥望紫气浮空而欣喜,果然验证真人降临。 玄妙的诰命已如云般赐下,世俗的荣耀何足挂齿。 他高步踏入三清仙境,超然登临九仙尊位。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注解
| 0阅读
文始真人:指道家传说中的仙人关尹子,相传为老子弟子,被尊为“文始真人”。 含光隐关吏:暗指关尹子曾为函谷关令,隐于俗职而修道。 紫气:祥瑞之气,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时有紫气东来。 玄诰:指道家玄妙的经文或天命。 三清境:道教最高仙境,即玉清、上清、太清。 九仙位:道教仙阶中的至高等级...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四联勾勒孙登形象:首联"卉服从穴居"具象化其隐士风貌;颔联"弹琴读易"展现精神追求;颈联"无愠色""在玄虚"凸显道家修为;尾联"诫叔夜"的典故深化历史厚重感。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语言简净,通过"淳古""天和""玄虚"等道家语汇构建超然意境,末句发问余韵悠长,体现吴筠作为道教学者的审美趣味。
作者:吴筠
| 类型:创作背景
| 0阅读
此诗出自唐代道士吴筠的《高士咏》组诗,旨在歌颂历代道家隐士与仙人。吴筠为唐玄宗时期著名道士,推崇老庄思想,诗中借文始真人的典故,表达对超脱世俗、追求仙道的向往,反映唐代道教文化的兴盛。
作者:吴筠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孙登与嵇康:魏晋时期著名隐士与"竹林七贤"代表人物的思想交锋 2. 《周易》象数:诗中"见象初"指卦象蕴含的宇宙规律认知 3. 唐代隐逸诗:吴筠此作继承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贫士》传统 4. 道家美学:诗中"天和""玄虚"体现"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 5. 组诗形式:《高士咏》以系列诗歌系统呈现隐士文化谱系
作者:吴筠
| 类型:古诗赏析
| 0阅读
全诗以简练笔法勾勒文始真人的修道历程:首联点明其悟道本源与隐逸身份;颔联用“紫气”典故暗喻得道之兆;颈联强调超越世俗的仙家境界;尾联以“三清”“九仙”展现终极成就。语言凝练,意象玄远,通过道教特有的词汇(如玄诰、紫气)营造飘渺仙气,体现吴筠作为道士诗人的独特审美。
作者:吴筠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本诗核心在诠释"隐士三重境界":物质层的简朴(卉服穴居)→精神层的修炼(琴易修身)→哲学层的超脱(玄虚无愠)。吴筠特别选取孙登临终告诫嵇康的细节,暗示隐逸非外在形式,而是内在的生命智慧。诗中"合天和"与"安所如"形成闭环结构,前者体现道家自然观,后者提出终极追问,这种"提问式结尾"是唐代咏史诗的典型手法。从文学史角度看,该诗将魏晋人物纳入唐诗话语体系,展现了唐代文化对前代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吴筠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1. 文始真人:即关尹子,道教重要人物,《汉书·艺文志》载其著书九篇。 2. 紫气东来:典出《史记·老子列传》,后成为道教祥瑞象征。 3. 三清:道教最高神祇,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4. 九仙:道教仙阶说法不一,葛洪《抱朴子》分天仙、地仙等九等。 5. 吴筠:唐代茅山派道士,与李白交游,著有《玄纲论》等。
作者:吴筠
| 类型:讲解
| 0阅读
此诗以四联递进式结构展开:前两联叙事,后两联抒怀。首句“通道源”奠定全诗修道主题,“含光隐关吏”巧妙将历史传说诗化。颔联用“遥欣”“果验”表现修道者的笃定与天道的呼应。颈联“世荣何足累”体现道家摒弃俗世的价值取向。尾联“高步”“超登”以空间跨越象征修为突破,动词选用极具道教飞升意象。全诗将历史人物、道教教义与诗歌艺术融合,是唐代道教文学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