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类型浏览(古诗词解译)

| 类型:鉴赏 | 101阅读 |
这首诗主题鲜明,赞颂了冼夫人等女性的非凡才能和英勇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从结构上看,诗歌开篇 “刺史召,君勿行。妾不知兵,能知刺史情” 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切入主题,通过冼夫人的话语,展现出她的睿智和对局势的洞察,虽自称 “不知兵”,却能判断出刺史的意图,先声夺人。“刺史反,君勿战。妾先请战,归与君相见” 进一步刻画了冼夫人的勇敢和果断,主动请战,体现了她的担当和对丈夫的深情。 “吁嗟...
高凉洗鉴赏

| 类型:鉴赏 | 101阅读 |
这首诗主题丰富,情感深沉,融合了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才问题的思考。 从结构上看,诗歌开篇以 “春风伴我到僧家” 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但紧接着 “叹息无名供佛花” 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感慨。中间部分运用多个典故,如 “刘子枕糟”“陆生论水”“玄鹄”“白沙” 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性,同时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价值的思考。 在情感表达上,“更恨老年难得睡,因君...
高二承宣以长句饷新茶辄次韵为谢鉴赏

| 类型:鉴赏 | 102阅读 |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当时的李唐王朝,表面上看似繁荣昌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唐玄宗晚年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斗鸡之徒凭借迎合皇帝的喜好而飞黄腾达,而像哥舒翰这样的武将为了获取高官厚禄不惜滥杀无辜。李白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然而,他在长安期间,虽然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但却备...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鉴赏

| 类型:鉴赏 | 101阅读 |
这首诗是杜甫怀念李白的经典之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手法而为人所称道。 诗的开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直抒胸臆,高度赞扬李白诗歌的卓绝才华和超凡脱俗的诗思,奠定了全诗对李白钦慕的基调。 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李白的诗风与庾信的清新、鲍照的俊逸相媲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强调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
春日忆李白鉴赏

| 类型:鉴赏 | 100阅读 |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房太尉的真挚情谊和深切悼念之情。 首联“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开篇即点明诗人在他乡奔波,又要踏上行程,却特意驻马来到友人的孤坟前告别,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通过细节描写,极言诗人悲痛之深,泪水浸湿了坟前的土地,而低空的断云仿佛也在为诗人的悲伤而凝滞,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哀情推向了高潮。 颈联“对棋陪谢...
别房太尉墓鉴赏

| 类型:鉴赏 | 159阅读 |
关于此诗原题的“朋友”,胡适解释“并不会有怨望朋友的意思”。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有梅光迪、任叔永、朱经农、杨杏佛,还有一位女友陈衡哲。其他朋友们都反对胡适写白话诗,只有陈衡哲不反对,而且一心追随,两人过从甚密,但关系也止于此。诗中:“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也未尝没有可以影指之处。从艺术上说,其特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有感而发,随手而写、是一首解放了“诗体”的诗该诗所抒写的是诗人自己一时的观...
蝴蝶鉴赏

| 类型:鉴赏 | 145阅读 |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无比耀目;“白马迎风”,气宇非常轩昂。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
观魏博何相公猎鉴赏

| 类型:鉴赏 | 142阅读 |
这首诗以简单的句子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索。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西林寺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山水间宁静生活的向往。他不需要尘世的繁华和纷扰,只希望能够静心于自然与宗教的氛围中。 诗中的心情反差也很明显。一方面,宿雨让诗人感到愁绪缠身,显现出他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另一方面,寒花却笑意盈盈,展现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乐观的态度。这种对比构成了诗中的一大特点。 最后,诗人用“怀念旧时山月”来表达...
怀旧山鉴赏

| 类型:鉴赏 | 153阅读 |
此词开头两句具有不同寻常的光景气象。词人一上来便说东城,这是有讲究的。普天下时当艳阳气候,不是西城或别的地方就不可入咏。其实,寒神退位,春自东来,故东城得气为先,正如写梅花,必曰“南枝”,亦正因它南枝向阳,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细心敏感,体察物情,含味心境,而后有此诗心诗笔。古代春游,踏青寻胜,必出东郊,民族的传统认识,从来如此也。真正领起全篇精神的,又端在“风光”二字。风光,其实概括了天时、地...
木兰花鉴赏

| 类型:鉴赏 | 154阅读 |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诗句感情十分复杂,既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对自己不能尽人子之道的内疚,又可以感到他以国事为重的责任感及“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心情。较之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剧色彩。正是沧海横流,方见英雄之本色。“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二句似直接就“来家不面母”一事而发,其实内涵要深得多。作者忧心如焚,他远不止是对不能探母的痛心,而是对整个国家大局的忧愤。南明...
燕子矶口占鉴赏

| 类型:鉴赏 | 57阅读 |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
贾生鉴赏

| 类型:鉴赏 | 68阅读 |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
竹里馆鉴赏

| 类型:鉴赏 | 87阅读 |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上人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
送灵澈鉴赏

| 类型:鉴赏 | 50阅读 |
诗意是通过对比来展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以及人的内心情感。诗人种的荷花是在玉盆里,而水量有限,无法与沟渠中的水相比。珍禽被养在黄金的笼子里,一见到草心就兴奋喜悦,说明它们所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物质享受。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物质追求的质疑。他可能认为,无论是荷花还是珍禽,它们只能处于有限的环境中,无法享受到真正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因此,诗人提出了东西行的观念,表达了对于现实的反思...
东西行鉴赏

| 类型:鉴赏 | 60阅读 |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
卜算子鉴赏

| 类型:鉴赏 | 51阅读 |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
归雁鉴赏

| 类型:鉴赏 | 57阅读 |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
后赤壁赋鉴赏

| 类型:鉴赏 | 61阅读 |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失望之情。诗中的"两句三年得"表示诗人辛辛苦苦写下的两句诗经过了三年才得到认可,这是一种对自己诗才的自豪和自信;而"一吟双泪流"则表达了诗人在创作时倾注了深情和真感,而得不到知音的认可而感到失望和悲伤。最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则是诗人对不被赏识的失望和对故乡的怀念,决定回到故山过秋天的意愿。整首诗通过对知音的赏析和失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
题诗后鉴赏

| 类型:鉴赏 | 58阅读 |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姜夔此词的下片即从杜牧身上落笔,把他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战后的衰败相...
扬州慢评解

| 类型:鉴赏 | 73阅读 |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
扬州慢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