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阳道中

杜荀鹤 〔唐朝〕

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

争知百岁不百岁, 未合白头今白头。

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

输他江上垂纶者,只在船中老便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旅途漫长无尽,蝉鸣声中槐花飘落令人愁绪满怀。

谁能预知人生百年能否真正活到百岁,白发未至却已生白发。

山间几朵云霞妆点着雨后的天色,两三行雁阵贴着秋云南飞。

终究比不过江上垂钓之人,只在船中安然老去便已满足。

  • 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格式
  • 意象叠加手法(蝉声-槐花-山色-雁阵)
  • 对比修辞在尾联的运用
  • 隐逸文化在唐诗中的典型体现
  • 反问句式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 隽阳道中:地名,今江西境内,诗人在旅途中所作。
  • 向背:指蝉声时近时远,似有离背之意。
  • 争知:怎知,反问语气。
  • 帖云秋:雁阵低飞,仿佛贴着云朵掠过秋空。
  • 垂纶者:指隐居垂钓之人,典出《庄子·秋水》。

首联以双“客路”叠字强化羁旅孤独感,蝉声本为秋声,却因“向背”产生空间流动感。颔联“百岁”与“白头”形成双重反差,既写生理衰老,更暗喻精神困顿。颈联“四五朵山”以量词创新突破常规,使山峦呈现灵动之美。尾联“输他”二字暗含对传统仕途价值观的解构,展现晚唐士人精神转向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客路”开篇即定漂泊基调,蝉声槐花渲染秋日萧瑟。颔联以“百岁”与“白头”对比,凸显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颈联以工笔描绘山色雁影,将自然之景与心境交融。尾联“输他”二字直抒胸臆,通过垂钓者的意象,表达对功利场的厌弃与归隐之志。

此诗作于晚唐社会动荡时期。杜荀鹤晚年仕途失意,长期漂泊于江淮间,目睹民生疾苦。诗中流露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