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春曙曲

李贺 〔唐朝〕

嫩叶怜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泪。

粉窗香咽颓晓云, 锦堆花密藏春睡。

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

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娇嫩的新叶怜惜着芬芳的花苞,紧紧簇拥着新生的花蕊;带着露珠的枝头,每一枝都像在滴落美好的泪水。

糊着粉纸的窗棂边,香气凝滞如咽,拂晓的云彩也显得慵懒颓靡;锦绣般堆叠的花丛中,花朵繁密,掩着女子春日里的酣眠。

屏风上眷恋栖息的孔雀,摇动着金黄的尾羽;黄莺的叫声清晰可辨,像是在呼唤侍女。

冰冷的砚台如洞穴,磨出的墨汁像寒龙口中含着的半匣清水;一只绘在屏风上的商鸾,仿佛追着烟气缓缓飞起。

  • 李贺的诗歌风格:被称为“长吉体”,核心特点是意象奇崛、色彩浓丽、意境幽峭,善用神话传说与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 唐代闺阁诗的特点:多以女性生活、闺中场景为题材,侧重描摹景物、刻画情态,情感表达含蓄,较少直接抒情,常通过“春”“曙”“花”“鸟”等意象营造氛围,《静女春曙曲》是典型代表。
  • “鸾鸟”的文化内涵:古代神话中,鸾鸟是象征吉祥、美好的神鸟,常与凤凰并称,多出现于文人诗作或器物装饰中,代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商鸾逐烟起”即借鸾鸟意象增添画面的灵动与吉祥感。
  • 避父讳与李贺仕途:唐代科举制度规定,考生若与长辈名字同音或同字,需避“嫌名”,不得应试。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故终身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这一经历深刻影响其诗作内容,使其更倾向于借景物抒发内心苦闷。
  • 静女:这里指娴静的女子,并非《诗经·邶风·静女》中特定的形象,侧重体现女子的温婉娴雅。
  • 春曙:春日黎明,“曙”即拂晓、黎明时分。
  • 怜芳:“怜”为喜爱、怜惜之意,“芳”指花苞的芬芳与美好。
  • 夭泪:“夭”有美好、娇嫩之意,“夭泪”形容露珠如女子娇美的泪水,并非真实的泪水。
  • 香咽:“咽”形容香气凝滞、不畅,仿佛哽咽般,体现香气的浓郁与静态感。
  • 颓晓云:“颓”在此处为慵懒、迟缓之意,形容拂晓的云彩缓慢飘动,营造静谧氛围。
  • 锦堆花密:形容花丛像锦绣堆叠,花朵繁密繁盛,突出春日生机。
  • 恋屏孔雀:“恋”赋予孔雀依恋屏风的情态,指屏风上绘制的孔雀图案。
  • 莺舌分明:形容黄莺的叫声清晰、婉转,如人说话般分明。
  • 冰洞寒龙:比喻冰冷的砚台(“冰洞”)与砚中磨出的墨汁(“寒龙”),体现器物的清冷质感。
  • 商鸾:“商”可能指绘制风格或鸾鸟的姿态,“鸾”是古代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神鸟,此处指屏风或器物上的鸾鸟图案。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核心——它是李贺为“春日黎明时分的娴静女子”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通篇围绕“静”与“美”展开,既写春日之美,也写女子之静。

先看前两句“嫩叶怜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泪”,这里诗人把镜头对准窗外的植物:新叶像懂得怜惜一样,紧紧抱着刚长出来的花蕊;枝头上的露珠,像娇美女子落下的泪水。“抱”和“滴”两个字用得特别妙,让植物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一下子就把春日的鲜活写出来了。

接着往下,“粉窗香咽颓晓云,锦堆花密藏春睡”,镜头转到室内:糊着粉纸的窗户边,香气好像被堵住了一样,慢慢散开;窗外的花长得特别密,像堆起来的锦绣,而女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睡着。这两句通过“香”“云”“花”的描写,营造出特别安静、慵懒的氛围,也暗示了女子的娴静。

再看“恋屏孔雀摇金尾,莺舌分明呼婢子”,这里有了一点动静:屏风上的孔雀,好像舍不得离开屏风一样,摇着金色的尾巴;黄莺的叫声特别清楚,像在叫侍女。注意,孔雀是屏风上的图案,不是真的,但诗人写它“摇尾”,让静态的图案活了起来;黄莺的叫声是动态的,用这一点“动”来衬托整体的“静”,这是古诗里常用的“以动衬静”手法。

最后两句“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诗人又把目光转向室内的器物:冰冷的砚台像个小洞,里面磨的墨汁像藏着一条寒龙;还有一只画的鸾鸟,好像跟着烟飘了起来。这里的“冰洞”“寒龙”是比喻,写出了砚台和墨汁的清冷;“商鸾逐烟”还是写图案的动态,让整个闺房场景既有静态的雅致,又有动态的灵动。

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一是用很多细腻的细节(比如露珠、香气、孔雀尾、鸾鸟)构建了春日黎明的闺房场景,画面感特别强;二是通过“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让场景既安静又不呆板;三是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却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传递出对这种静谧、美好意境的喜欢,这也是李贺诗歌“融情于景”的典型特点。同时,结合李贺的生平,我们也能理解,他写这样安静美好的场景,其实也是在通过诗歌寻找心灵的慰藉,因为他当时因为避父讳,没办法考科举,心里是苦闷的,而这样的诗,就像给他的心灵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

李贺此诗以“春曙”为轴,串联起自然景物与闺中场景,通篇充满细腻的感官描写与灵动的意象,展现出“奇而不怪、丽而不艳”的艺术特色。

  1. 意象营造:虚实交织,动静结合:诗中“嫩叶抱蕊”“泣露枝”是实景,描绘春日植物的鲜活;“恋屏孔雀”“商鸾逐烟”是虚景(图案),却赋予其“摇尾”“逐烟”的动态,虚实交融间让静态场景充满生机。“莺舌呼婢”是动态声响,“粉窗香咽”“锦堆藏睡”是静态画面,动静相衬,凸显“春曙”时分的静谧与灵动。
  2. 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融情于景:诗歌未直接刻画“静女”的容貌与心境,却通过“藏春睡”暗示女子的慵懒娴静,借“泣露夭泪”“寒龙半匣水”的清冷意象,间接传递出闺中生活的闲适与淡淡的幽寂,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符合“静女”的形象特质。
  3. 语言风格:浓丽精巧,炼字传神:李贺善用精准字词勾勒细节,如“抱”字写出嫩叶护蕊的亲昵,“咽”字赋予香气以人的情态,“逐”字让鸾鸟图案有了飞动之势;色彩上“金尾”“粉窗”“锦堆”与质感上“冰洞”“寒龙”形成对比,既显春日的浓丽,又含器物的清冷,语言极具画面感。

李贺(约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奇崛浓丽、意境幽峭,多借自然景物、神话意象抒发情感。

《静女春曙曲》的具体创作年份无明确史料记载,结合李贺的生平与诗作风格推测,此诗应创作于其青年时期(约808年—814年)。当时李贺虽已展露诗才,但因避父讳(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仕途受阻,常以诗笔描摹细腻景物、闺阁情态,寄托内心的闲寂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歌以“春曙”为时间背景,聚焦“静女”所处的闺中场景,既体现了唐代文人对春日景致与闺阁生活的审美关注,也暗含李贺对静谧、美好意境的追求,以消解仕途失意带来的苦闷。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