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西岛言事寄陶校书

方干 〔唐朝〕

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

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

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

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

知音不延荐,何路出泥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以砍柴打猎为生的两三户人家,稀疏的住户是最近的邻居。

山谷前风雷交加带来骤雨,岩壁后花木繁茂迎来春天。

纵有文采却难施展才能,耕种桑麻也无法摆脱贫困。

山中禽鸟戏弄年幼孩童,夜半犬吠惊扰捕鱼之人。

圣明的时代未必真存在,归隐山林云水却总难亲近。

知己之人若不举荐提携,又如何能摆脱尘世困顿?

  • 隐逸诗派:唐末士人因仕途受阻形成的诗歌流派,表面写景实则抒愤
  • 借景抒情:通过"风雷雨""云水"等自然意象暗喻人生际遇
  • 对仗手法:如"樵猎"对"凋疏"、"风雷"对"花木"等工整词性对应
  • 用典化用:末句"泥尘"暗含《楚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典故
  • 樵猎:砍柴打猎,指以山林采集为生。
  • 凋疏:稀少零落,形容人烟荒芜。
  • 风雷前壑雨:山谷前风雨交加,暗喻自然力量。
  • 桑麻难救贫:传统农耕无法改变贫困。
  • 欺稚子:山禽戏弄孩童,暗示隐居生活的孤寂。
  • 云水亲:归隐山林的愿望与现实的疏离。
  • 泥尘:比喻世俗困顿,暗指仕途阻碍。

首联以"樵猎户"与"凋疏邻"构建生存图景,暗示隐居环境的物质匮乏与精神孤独。颔联"风雷前壑"与"花木后岩"形成空间张力,既写自然壮美,又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颈联直击现实矛盾:"文字"指代文才却"不得力","桑麻"代表传统农耕经济也难破困局。尾联通过"山禽欺""夜犬吠"的细节描写,强化隐居生活的荒寂,最终以"圣明代"与"云水亲"的悖论式表达,展现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

全诗通过"樵猎户""风雷雨""花木春"等意象构建隐逸图景,实则以反衬手法揭示生存困境。前四句写景暗含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风雷骤雨)与生机(花木后春)的对比,颈联直陈"文字不得力"的现实打击。尾联"未必圣明"之问,既是对时政的质疑,也是怀才不遇的呐喊。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隐逸诗派"外闲适而内悲愤"的特质。

此诗作于方干屡试不第、隐居镜湖时期。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仕途艰难,诗人借寄友人陶校书之机,抒发隐居生活中的困顿与抱负难展的愤懑。镜湖西岛的自然环境既是写实,也暗含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隐喻。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