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
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
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
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
知音不延荐,何路出泥尘。
樵猎两三户,凋疏是近邻。
风雷前壑雨,花木后岩春。
文字不得力,桑麻难救贫。
山禽欺稚子,夜犬吠渔人。
未必圣明代,长将云水亲。
知音不延荐,何路出泥尘。
以砍柴打猎为生的两三户人家,稀疏的住户是最近的邻居。
山谷前风雷交加带来骤雨,岩壁后花木繁茂迎来春天。
纵有文采却难施展才能,耕种桑麻也无法摆脱贫困。
山中禽鸟戏弄年幼孩童,夜半犬吠惊扰捕鱼之人。
圣明的时代未必真存在,归隐山林云水却总难亲近。
知己之人若不举荐提携,又如何能摆脱尘世困顿?
首联以"樵猎户"与"凋疏邻"构建生存图景,暗示隐居环境的物质匮乏与精神孤独。颔联"风雷前壑"与"花木后岩"形成空间张力,既写自然壮美,又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颈联直击现实矛盾:"文字"指代文才却"不得力","桑麻"代表传统农耕经济也难破困局。尾联通过"山禽欺""夜犬吠"的细节描写,强化隐居生活的荒寂,最终以"圣明代"与"云水亲"的悖论式表达,展现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
全诗通过"樵猎户""风雷雨""花木春"等意象构建隐逸图景,实则以反衬手法揭示生存困境。前四句写景暗含自然规律的不可预测(风雷骤雨)与生机(花木后春)的对比,颈联直陈"文字不得力"的现实打击。尾联"未必圣明"之问,既是对时政的质疑,也是怀才不遇的呐喊。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隐逸诗派"外闲适而内悲愤"的特质。
此诗作于方干屡试不第、隐居镜湖时期。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仕途艰难,诗人借寄友人陶校书之机,抒发隐居生活中的困顿与抱负难展的愤懑。镜湖西岛的自然环境既是写实,也暗含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