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荚抛钱柳展眉,两人并马语行迟。
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
榆荚抛钱柳展眉,两人并马语行迟。
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
榆树的果实像抛洒的铜钱,柳树舒展枝条如同展开眉头,我和你并排骑着马,说着话,行进得十分缓慢。
这场景多像往年在安福寺的时候,我和你私下小聚一番后,一同骑马返回的那刻。
1. 唐代诗人称呼习惯:诗中“李二十”的“二十”是唐代对他人的常见称呼方式,以家族兄弟排行(如“李十二”“王十五”)相称,体现当时社交中的亲切氛围,类似称呼在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中也常出现。
2.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诗歌应“辞质而径”“言直而切”,即语言质朴、内容直白,本诗通过日常场景表达友情,正是其“通俗诗风”的典型体现。
3. 唐代寺院的社交功能:诗中提及的“安福寺”并非仅为宗教场所,而是唐代长安文人雅士聚会、游赏、交流的重要场所,反映出唐代寺院兼具宗教性与社交性的特点,类似的寺院还有青龙寺、慈恩寺等。
4. 古诗中的拟人手法:首句“榆荚抛钱柳展眉”运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动作与神态(“抛钱”“展眉”),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可增强景物的生动性,同时传递诗人的情感态度。
5. 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中“还似往年”一句通过今时场景与往昔回忆的对比,强化情感表达,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中常用于怀念友人、追忆往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运用了类似思路。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核心:这是白居易写给友人李二十的一首抒情小诗,全诗围绕“友情”展开,通过“眼前景”与“往昔忆”的结合,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过往时光的怀念。
首先看首联(前两句),诗人先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榆荚像铜钱一样飘落,柳树舒展枝条像人展开眉头,这是典型的“以乐景衬乐情”,因为接下来要写和友人同行的愉悦。“两人并马语行迟”则是具体的人物活动,“并马”说明两人关系亲近,“语行迟”则是关键:为什么走得慢?因为有说不完的话,这一个细节就把两人之间投契的友情写活了,不用直接说“我们关系好”,但读者能从行动里感受到。
再看颔联(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场景想到了过去——“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这里用了“回忆”的手法,把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说明什么呢?说明诗人和李二十不是第一次这样愉快相处,往年在安福寺相聚后返程的情景,和现在一模一样。这种“今昔呼应”,让友情显得更长久、更真挚,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饱满。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的特点:一是语言很朴实,没有难懂的词,就像在说日常小事,这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贯风格;二是擅长用细节和回忆来表达情感,不直接抒情,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友情。所以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和友人之间那种平淡却深厚的情谊,也能体会到唐代文人日常交往的温馨场景。
1. 写景生动,情景交融:首句“榆荚抛钱柳展眉”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景象,“抛钱”“展眉”两处拟人,既写出榆荚、柳树的形态特征,又暗含诗人与友人同行时的愉悦心境,景中含情,情与景合。
2. 细节传情,凸显友情:“两人并马语行迟”一句,通过“并马”“语”“行迟”三个细节,刻画两人并肩骑马、畅谈慢走的画面,“行迟”并非赶路迟缓,而是因交谈投契不愿分离,间接体现二人友情深厚。
3. 今昔对比,深化情感:后两句“还似往年安福寺,共君私试却回时”由眼前场景触发回忆,将当下“并马语行迟”的画面与往年安福寺相聚返程的情景联系起来,今昔场景相似,既强化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也凸显了两人友情的长久与稳定,情感表达含蓄而真挚。
4. 语言质朴,风格自然:全诗语言通俗直白,无华丽辞藻,却以平实的语言捕捉生活中的日常场景,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来亲切自然,易于引发读者共鸣。
此诗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具体创作年份未明确记载,但从诗歌内容可知,是白居易在靖安北街与友人李二十相聚同行时所作。
白居易的诗歌多贴近生活,善写日常交往与情感。诗中提及“往年安福寺”的回忆,可见他与李二十交情深厚,此次同行场景触发了对过往共同经历的怀念,创作背景围绕两人的日常交往与友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