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类型浏览(古诗词解译)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流水意象在唐诗中的双重象征(时光流逝/世事无常) 2. 穷达对比手法在咏怀诗中的运用 3. 庄子思想对唐代失意文人的精神慰藉作用 4. 晚唐哲理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特征
水边偶题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中唐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张籍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樵客吟》是其践行该主张的典型作品。2. 乐府诗的特点:乐府诗起源于汉代,最初是朝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指该机构采集的民间诗歌及文人仿作,其特点是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可配乐演唱,《樵客吟》虽为文人创作,但继承了乐府诗...
樵客吟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歌类型。 2. 用典:诗中运用陶渊明、周亚夫的典故,增强表现力。 3. 对比手法:第一首中隐逸与功业的对比,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对比。 4. 拟人修辞:"叶学眉"赋予柳叶人的特征。
柳二首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唐代谏官制度:唐代谏官体系较为完善,谏省(如门下省)是核心机构,谏官(如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监督朝政,直言朝政得失,对唐代政治运作有重要影响,诗中“谏省”“大谏”均与此制度相关。2. “丝纶”的文化内涵:古代以丝织品(丝纶)书写皇帝诏令,因丝织品珍贵且便于保存,逐渐成为皇帝诏令的代称,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常见,体现了古代皇权与礼仪文化的关联。3. 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怀:中唐...
李贾二大谏拜命后寄杨八寿州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送别诗:中国古代诗歌重要题材之一,表达离别之情 2. 意象运用:诗中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 3. 对仗技巧:颔联和颈联的严格对仗体现律诗特点 4. 唐代文人交往:反映唐代知识分子之间的社交方式 5. 地理名词:毗陵作为历史地名的文化内涵
暮冬送何秀才毗陵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北朝乐府诗的特点: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多反映北方民族生活2.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3. "一箭双雕"的典故来源4. 魏胡太后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女性统治者5. 北朝尚武风气的体现
李波小妹歌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作者李德裕的文学地位:李德裕不仅是唐代重要政治家,也是晚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抒发个人情怀与人生感慨,题材以咏物、抒情、怀古为主,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全唐诗》收录其诗作百余首。2. “牛李党争”与李德裕的关联:“牛李党争”是唐代中后期持续四十余年的政治斗争,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相互倾轧,两党斗争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朝政走向,也导致李德裕...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竹径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王衍典故:西晋清谈领袖,官至太尉,在石勒之乱中被杀,临死叹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2. 咏史诗特点:周昙《咏史诗》共195首,每首七言绝句,通过历史人物评价表达政治见解。 3. 清谈误国:魏晋时期崇尚玄学清谈的风气,对政事产生消极影响。
晋门。王夷甫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中唐地方行政制度:唐代地方行政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同州属于关内道,下辖七个县,“宰”是县令的正式称呼,负责一县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务,诗中“七县宰”即同州下辖七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元稹作为同州刺史,是七县宰的上级,体现了唐代地方行政的层级关系。2. 唐代赋税制度: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瓦解,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以征收钱币和谷物为主。诗中“半减麦与缗”提到减免...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李德裕为“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诗作多含政治隐喻 2. 唐代咏物诗常借自然景物寄托政治情怀 3. “水至清则无鱼”典出《大戴礼记》,此诗化用其意 4. 黄陂在今湖北武汉,唐代属淮南道
惠泉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李贺诗风:长吉体(险怪、跳跃、意象陌生化) 2. 唐代乐府:旧题新作的传统 3. 妆饰文化:唐代女子“桂叶眉”“靥钿”等妆容细节 4. 名物考证:玳瑁帘、琉璃扇等器物反映唐代工艺水平
恼公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舴艋舟在唐诗中多承载隐逸意象 2. 鸱夷子皮是范蠡三个化名之一 3. "濯缨"典故的儒家出处与道家演绎 4. 唐代平泉庄的园林建筑特点 5. 牛李党争对中晚唐诗风的影响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2. 唐代贬谪文人常借诗文抒发政治苦闷 3. "笼鸟槛猿"意象在唐诗中多用于表达困顿处境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属江湖隐逸派诗人 互文手法:"谢朓青山李白楼"实指二人皆在宣城留有遗迹 意象组合:通过青山/酒楼、酒旗/春流等意象叠加营造意境 晚唐怀古诗特点:多通过细小物象寄托历史沉思
怀宛陵旧游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道教文化:诗中涉及大量道教神仙、仙药和修道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兴盛。 2. 隐逸思想:诗中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超脱尘世的思想。 3.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结夏安居:佛教僧侣雨季闭门修行的制度 2. 蜗舍典故:出自《庄子·则阳》"蜗角之争" 3. 唐代隐逸诗的发展脉络 4. 晚唐诗歌的写实倾向 5. 薰风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时令特征
开窗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木屐文化:中国古代重要足衣,春秋战国已出现 南朝风尚:齐梁时期宫廷盛行奢靡之风 金莲典故:最早见于《南史·齐东昏侯纪》 晚唐咏史诗:常借古讽今,反映社会现实
屐子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新诗中的意象运用 乡愁文学的发展脉络 两岸文学互动史 通感修辞的艺术效果
就是那一只蟋蟀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唐代佛教与文人:唐代佛教繁荣,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人社交、游览、创作的重要场所,许多诗人都有描写寺院风光或禅意生活的诗作,徐凝此诗便是唐代文人与佛教文化互动的体现之一。2. 叠词的表达效果:古诗中叠词常用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音韵美,此诗中“袅袅”“苍苍”分别从动态(清风)和静态(树木)角度描绘景物,既让描写更生动,又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是古典诗歌中叠词运用的典型例子。3. 佛教术语...
将至妙喜寺知识点

| 类型:知识点 | 0阅读 |
1. 寒食节习俗:寒食节是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起源与“介子推焚身守节”的传说相关,核心习俗为禁烟火、吃冷食,部分地区会伴随扫墓、踏青等活动,诗中“禁火天”“冷酒”均体现这一习俗。2. 古代官职称谓“明府”:“明府”是唐代对县令的尊称,源于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后逐渐演变为对县级行政长官的敬称,诗题中“蓝田韦明府”即指蓝田县的韦姓县令。3. 七律的体裁特点:本诗为七言律诗(七律),共八句,每...
寒食城南即事因访蓝田韦明府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