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鸱枭的文化象征:在《诗经》中已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的记载,后世多用作奸恶象征。
2. 唐代讽喻诗特点:借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典型体现这一传统。
3. 苏拯诗风:现存诗作多关注社会伦理,语言犀利,本诗"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具警世价值。
4. 对仗手法:如"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通过工整对偶强化排斥感。
1. 鸱枭的文化象征:在《诗经》中已有"鸱鸮鸱鸮,既取我子"的记载,后世多用作奸恶象征。
2. 唐代讽喻诗特点:借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典型体现这一传统。
3. 苏拯诗风:现存诗作多关注社会伦理,语言犀利,本诗"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具警世价值。
4. 对仗手法:如"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通过工整对偶强化排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