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未为害,其如污物类。
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
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
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
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
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
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
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
看似危害尚不严重,却已玷污万物本性。 这番言论一旦留下污点,便会流传至天地之间。 良木不能让它栖息,清波不容它嬉戏。 曾戏水却遭人怀疑,曾栖树终被抛弃。 上天不灭你的族类,任其与恶行相伴。 大地若沉默你的声音,便是与妖邪同谋遮掩。 一时心生害人之念,千古罪孽难以消除。 可悲啊,丑陋的行径,连这禽鸟也成了比喻。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1. 表层:描写鸱枭遭自然排斥的现象,展现生物链中的道德隐喻。 2. 中层:揭示言论与行为的破坏性——"一玷"即可"极天地",强调慎言慎行。 3. 深层:批判社会纵恶现象,天地"不歼""默声"实为对人性冷漠的质问。 教学时可结合《诗经·鸱鸮》对比,分析意象的历时演变。
全诗以鸱枭为喻,层层递进: 1. 意象对比:"良木""清波"与鸱枭形成纯洁与污浊的强烈反差。 2. 因果逻辑:指出恶行即使微小("为害未为害")也会造成深远影响。 3. 天人呼应:天地对恶的默许("不歼尔族""默尔声")强化批判深度。 末句"伤哉丑行人"直指人性,将禽鸟之喻升华至社会警示。
唐代社会注重道德教化,苏拯借鸱枭讽刺当时某些品行卑劣、祸乱风气之人。诗中通过鸱枭被自然排斥的意象,影射小人虽一时得势,终将遭历史唾弃,反映作者对道德沦丧现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