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
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
礼乐今有馀,衮旒当圣人。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
上天推崇鲁国的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典籍。 他游历了七十个国家,却未能遇到一位明君。 若一国能有一次机遇,他的车轮便不会徒劳转动。 全因他心怀至高的教化之力,为国为民而非为己。 礼乐之道尚未实现,却困厄于陈蔡之间。 如今礼乐已发扬光大,圣人的冠冕理应加身。 可叹那绝粮的争议,千年来被世人误解纷纷。
本诗以孔子生平为镜,借古讽今。首联“天推鲁仲尼”点明孔子受命于天的神圣性;“不令遇一君”则暗讽统治者不识贤才。颈联“为国不为身”是诗眼,凸显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尾联“千载误云云”直指后世对孔子困厄的曲解,呼吁重新审视圣人的价值。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实批判性。
全诗以孔子生平为线索,通过对比其遭遇与后世评价,凸显圣人的悲壮与伟大。前四句写孔子周游的艰辛与无奈,中间四句强调其“为国不为身”的崇高精神,后四句以“礼乐”的兴衰和“绝粮议”的误解收尾,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儒家精神的深刻理解。
此诗为唐代诗人苏拯所作,借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乐却屡遭挫折的经历,表达对圣人理想未竟的感慨。唐代儒学复兴,诗人通过追忆孔子,反思礼乐教化的意义,同时暗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