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凡不凡,亦应生和出。
锄夫耘药栏,根不留其一。
良田本芜秽,著地成弃物。
人生行不修,何门可容膝。
不唯不尔容,得无凡草嫉。
贤愚偃仰间,鉴之宜日日。
平凡的野草无论是否出众,都应自然生长。 农夫锄草整理药圃,连根不留一株。 肥沃的田地若荒芜,落地便成废弃之物。 人生若不修德行,何处能容身立命? 不仅世人不容你,连凡草也会妒忌。 贤愚只在俯仰之间,应当日日以此为鉴。
诗人通过三层递进展开主题: 1. 自然之理(前两句):野草生死本自然,暗喻人各有命。 2. 社会法则(中四句):用“锄夫除根”比喻社会淘汰机制,指出无德者如荒田弃物。 3. 修身警示(后四句):以“凡草嫉贤”的反讽,强调修德方能立足。全诗以物喻人,将农耕场景升华为人生哲理,结尾的“日日”二字尤显迫切。
全诗以“野草”为核心意象,通过对比“良田芜秽”与“人生不修”,揭示德行的重要性。后四句直指人性弱点:不修己身者不仅难容于世,甚至招致更低微者的嫉恨。末句“鉴之宜日日”强调自省应成为日常功课,语言质朴而警策,体现了儒家修身思想。
此诗为唐代诗人苏拯所作,借野草喻人生,反映晚唐社会对道德修身的重视。当时士人阶层竞争激烈,若品行不端或才能平庸,易遭排挤。诗人以农夫的锄草为喻,警示世人需时刻自省,避免沦为被淘汰的“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