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将知德行异寻常,每见持经在道场。
欲识用心精洁处,一瓶秋水一炉香。
地古多乔木,游人到且吟。
院开金锁涩,门映绿篁深。
山色不离眼,鹤声长在琴。
往来谁与熟,乳鹿住前林。
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卿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
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闲绕古坛。
炼药旧台空处所,挂衣乔木两摧残。
清风岭接猿声近,白石溪涵水影寒。
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
奇绝巍台峙浊流,古来人号小瀛洲。
路通霄汉云迷晚,洞隐鱼龙月浸秋。
举首摘星河有浪,自天图画笔无钩。
将军悟却希夷诀,赢得清名万古流。
林下材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
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
灵山一峰秀,岌然殊众山。
盘根大江底,插影浮云间。
雷霆常间作,风雨时往还。
象外悬清影,千载长跻攀。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题咏童氏画作而作。唐代女性画家较少,童氏能以丹青描绘外界,突破闺阁限制,诗人借此赞颂其艺术造诣与独立精神,侧面反映唐代社会对女性才华的有限认可。
诗以对比开篇,“林下材华”与“笔端人物”形成隐居才情与艺术表现的张力。后两句以反问突出童氏的矛盾性:深闺女子竟能精准捕捉外界风貌。语言简练,赞誉含蓄,既肯定画技之高超,又暗含对女性突破社会束缚的惊叹。
1. 林下风气:魏晋后形容女子闲雅脱俗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 2.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以矿物颜料为主,朱砂(丹)和石青(青)为常用色,后成为绘画代称。 3. 唐代女性艺术:唐代少数女性通过诗画展现才华,如薛涛、李冶,但社会仍以闺阁为主要...
南朝的名士们富有仙人才华,追随东卿(仙人)的脚步一去不返。 炼丹的井水深邃,梧桐树已悄然老去,祠堂长存,仙鹤频频飞来。 岩边的桂树攀援依旧,洞口的桃花凋落后又再开放。 令人惆怅的是霓裳羽衣的太平盛世,如今只余一函真迹深锁在昭台。
本诗核心在“突破”二字。前两句通过“虽可尚”“更清妍”的递进,强调童氏画艺超越寻常闺秀;后两句以“不出深闺”与“写外边”的矛盾,凸显其艺术视野的开放性。诗人未直接评价画作内容,而是通过空间对比(内/外)和身份反差(闺阁女子/外界描绘),完成...
南朝名士:指南朝时期崇尚道家思想的文人隐士。 东卿:传说中的仙人,此处代指修道成仙者。 丹井:道士炼丹用的水井,象征修仙遗迹。 霓裳太平事:暗指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与《霓裳羽衣曲》,借喻繁华消逝。 昭台:可能指藏经阁或皇家藏书处,暗示仙迹被尘封...
此诗为唐代徐铉游历紫阳观时所作。紫阳观是道教圣地,诗人借观中景物追怀南朝隐士与盛唐道教文化,抒发对仙道飘渺、盛世不再的感慨,反映了晚唐文人面对社会动荡时对隐逸与仙境的向往。
全诗以“仙才”开篇,通过丹井、鹤、桂树、桃花等意象构建道教仙境,虚实相生。“攀仍倚”“落复开”以自然循环暗喻仙道永恒,尾联“惆怅”二字转折,将前文的超逸拉回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语言清丽,意境空灵,体现了徐铉作为南唐文人的典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