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沈约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石塘濑听猿》
分享数:139
朝代: 南北朝 | 作者:沈约 | 类型:写山|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

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拼音
shí táng lài tīng yuán
[ [ nán běi cháo ] ] shěn yuē
jiào jiào yuán míng , , róng róng chén , , zhī shēng yuǎn jìn , , wéi jiàn shān zhòng       
huān dōng lǐng chàng , , zhù 西 yán
石塘濑听猿注音
  • shí
    táng
    lài
    tīng
    yuán
  • [
    [
    nán
    běi
    cháo
    ]
    ]
    shěn
    yuē
  • jiào
    jiào
    yuán
    míng
    ,
    ,
    róng
    róng
    chén
    ,
    ,
    zhī
    shēng
    yuǎn
    jìn
    ,
    ,
    wéi
    jiàn
    shān
    zhòng
  • huān
    dōng
    lǐng
    chàng
    ,
    ,
    zhù
    西
    yán
石塘濑听猿古诗译文

夜晚猿猴发出凄厉的叫声,清晨的雾气弥漫融合在一起。不知道猿猴的叫声是远是近,只看见重重叠叠的山峦。既喜欢东岭猿猴的啼唱,又期待西岩猿猴的回应。

石塘濑听猿古诗注解
  • 噭噭(jiào jiào):猿猴的叫声。
  • 溶溶:形容雾气浓厚的样子。
  • 重沓:形容山峦重叠的样子。
  • 伫(zhù):等待。
石塘濑听猿创作背景

沈约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他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石塘濑时,被当地的自然景色和猿猴的啼鸣声所触动而创作的。石塘濑清幽的环境和猿猴的叫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其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之美的诗篇。

石塘濑听猿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石塘濑夜晚和清晨的景色。开篇“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神秘和朦胧,诗人无法分辨猿猴叫声的远近,只能看到重重山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后两句“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则将猿猴的啼叫拟人化,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与自然互动的愉悦心情。诗人不仅欣赏东岭猿猴的歌声,还期待着西岩猿猴的回应,这种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情感交流,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石塘濑听猿知识点

1. 沈约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四声八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这首诗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猿猴的叫声和雾气、山峦等景色,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3. 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赋予猿猴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石塘濑听猿讲解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石塘濑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诗句中的描写,想象出夜晚猿猴啼叫、清晨雾气弥漫的画面,感受那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其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视听结合、拟人等手法的运用,理解这些手法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最后,感受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喜爱和与自然互动的愉悦心情,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