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寇准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书河上亭壁》
分享数: 675
朝代:清朝 | 作者:寇准 | 类型:写山|古诗三百首|夕阳|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拼音
shū shàng tíng
[ [ qīng cháo ] ] kòu zhǔn
àn kuò qiáng miǎo máng , , píng wēi kǎn zhǎng       
xiāo xiāo yuǎn shù shū lín wài , , bàn qiū shān dài yáng
书河上亭壁注音
  • shū
    shàng
    tíng
  • [
    [
    qīng
    cháo
    ]
    ]
    kòu
    zhǔn
  • àn
    kuò
    qiáng
    miǎo
    máng
    ,
    ,
    píng
    wēi
    kǎn
    zhǎng
  • xiāo
    xiāo
    yuǎn
    shù
    shū
    lín
    wài
    ,
    ,
    bàn
    qiū
    shān
    dài
    yáng
书河上亭壁译文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书河上亭壁注解
  ①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②河,黄河。
  ③凭,靠。危,高。
  ④萧萧,风声。
  ⑤危槛:高高的栏杆。
书河上亭壁赏析
  《书河上亭壁》共有四首,作者写有序,从中可以了解诗人作诗的经过:“子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穰下移莅河阳”,是指诗人由参知政事之职,于996年(至道二年)罢知邓州(即“穰”,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咸平(998—1003)初期徙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分陕”是用典。相传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西东部由周公管辖,陕西西部由召公管辖。诗人于1005年(景德二年)任中书侍郎,翌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正是周公、召公“分陕”之地。故称“洎出中书,复领分陕”。由此可见,这组七绝所咏,是河阳、陕州二地的景物,写作时间在1004年(景德元年)至1006年(景德三年)期间,或者稍后,其时诗人的身份是谪官。四首诗分咏四季景物,《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就是其中之一,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他的《虚堂》、《夏日》等诗也是如此。
  • 古诗词学习网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关注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