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仪鸾殿早秋》
分享数:154
朝代: 唐朝 | 作者:李世民 | 类型:写风|写花|菊花|写山|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拼音
luán diàn 殿 zǎo qiū
[ [ táng cháo ] ] shì mín
hán jīng mén , , qiū xiǎo shān zhī       
sōng yīn bèi zhuǎn , , zhú yǐng fēng       
huā àn , , gāo xìng róng chí       
zhī liáng zǎo , , cháo kōng yàn kuī
仪鸾殿早秋注音
  • luán
    diàn
    殿
    zǎo
    qiū
  • [
    [
    táng
    cháo
    ]
    ]
    shì
    mín
  • hán
    jīng
    mén
    ,
    ,
    qiū
    xiǎo
    shān
    zhī
  • sōng
    yīn
    bèi
    zhuǎn
    ,
    ,
    zhú
    yǐng
    fēng
  • huā
    àn
    ,
    ,
    gāo
    xìng
    róng
    chí
  • zhī
    liáng
    zǎo
    ,
    ,
    cháo
    kōng
    yàn
    kuī
仪鸾殿早秋古诗译文

蓟门的树叶在寒意中惊落,小山的树枝上秋意已现。松树的阴影随着太阳转动而移动,竹子的影子因躲避秋风而偏移。我提着酒壶在菊花盛开的岸边漫步,在芙蓉池畔兴致高昂。若想知道凉气早早到来,看那燕巢已空,燕子都不再回来窥探。

仪鸾殿早秋古诗注解
  •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此处泛指北方边塞。
  • 小山:矮小的山。
  • 提壶:酒壶,也可指代酒。
  • 芙蓉池:种植荷花的池塘。
仪鸾殿早秋创作背景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政务繁忙但也注重生活情趣。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在仪鸾殿处理政务之余,于早秋时节漫步宫中,看到周围的秋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早秋景色的诗篇。

仪鸾殿早秋古诗赏析

这首诗开篇“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通过“寒”和“秋”点明季节,“惊”字赋予了秋天一种动态感,仿佛秋意突然降临。颔联“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描绘了松影和竹影的动态变化,细腻地表现了早秋时分阳光和微风的特点。颈联“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展现了诗人在早秋的美景中,提着酒壶漫步,兴致盎然的情景,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尾联“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以燕子不再回巢,暗示凉气早早到来,进一步强化了早秋的氛围。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对早秋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仪鸾殿早秋知识点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寒惊蓟门叶”中的“惊”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意突然到来时树叶的状态。同时,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早秋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借景抒情。

仪鸾殿早秋讲解

这首《仪鸾殿早秋》是李世民的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首联点明了季节和地点,为全诗奠定了早秋的基调。颔联通过对松影和竹影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早秋的宁静氛围。颈联则展现了诗人在美景中的活动,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尾联以燕子的离去,含蓄地表达了早秋的凉意。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学习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