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柳》
分享数:144
朝代: 唐朝 | 作者:罗隐 | 类型:送别|写人|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拼音
liǔ
[ [ táng cháo ] ] luó yǐn
àn qíng lái sòng bié pín , , xiàng wēi xiàng shèng chūn
柳注音
  • liǔ
  • [
    [
    táng
    cháo
    ]
    ]
    luó
    yǐn
  • àn
    qíng
    lái
    sòng
    bié
    pín
    ,
    ,
    xiàng
    wēi
    xiàng
    shèng
    chūn
柳古诗译文

在灞河岸上,晴天的时候送别之事频繁发生,垂柳相互依偎,好像不胜春日的娇柔。

柳古诗注解
  • 灞岸:即灞河岸。灞河在今陕西西安东部,是当时人们送别的地方。
  • :频繁。
  • 不胜春:承受不了春天的美景,形容柳枝娇柔。
柳创作背景

唐朝时,灞桥一带植柳很多,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灞桥柳就和离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罗隐在灞岸看到人们频繁送别,又看到依依垂柳,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柳古诗赏析

诗的首句“灞岸晴来送别频”,点明了地点是灞岸,时间是晴天,同时强调了送别之事的频繁,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第二句“相偎相倚不胜春”,将垂柳拟人化,写出了柳枝相互依偎的娇柔之态,既描绘出春日柳色的美好,又暗示了离人之间的难舍之情。诗人借景抒情,以柳之娇柔衬托离别的伤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柳知识点

1. 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送别时,人们常折柳相赠。

2. 灞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与离别相关的诗词。

柳讲解

这首诗短短两句,却意味深长。诗人从现实场景出发,将送别时的情景与柳的姿态相结合。灞岸的频繁送别,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愁绪,而柳枝的相偎相倚,又给人一种柔弱、依恋的感觉。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离别的伤感和不舍。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中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感受到古人在表达情感时的细腻和含蓄。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