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
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
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碧绿的树上蝉声鸣响之后,烟云和景色都改变了模样。萧瑟的秋气被引来,芳草日渐枯黄。道路两旁古槐间蝉声喧闹,临近池塘不禁思念起垂杨。离人落下思念的泪水,志士激荡起刚直的情怀。往昔听闻蝉声被山川阻隔,如今却能和你同听于一床。人们往往对眼前境遇习以为常,蝉声的音韵又怎会有异常。因此把蝉声比作笙竽之音,送我进入醉乡畅游。
此诗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而作。二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交往密切,常有诗歌唱和。在秋季听闻新蝉之声时,白居易先作一诗相赠,刘禹锡便以此诗回应。当时他们可能处于人生的某个阶段,秋景引发了他们的感慨,从而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交流思想。
诗的开篇描绘了蝉鸣后秋景的变化,碧树、烟云、芳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通过描写蝉声在古槐间喧闹,以及诗人面对池塘思念垂杨,进一步烘托出秋意和诗人内心的情绪。“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将离人的思念和志士的豪情展现出来,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则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感的亲近,往昔因山川阻隔,如今却能同听蝉声,感慨时光与境遇的变化。最后把蝉声比作笙竽,送自己进入醉乡,表达了诗人在这秋声中寻求慰藉、超脱的心境。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
1.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3.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4.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蝉常常是高洁、悲秋等意象的象征。蝉栖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