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分享数:305
朝代: 唐朝 | 作者:杜牧 | 类型:写云|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拼音
jiāng xìng dēng yóu yuán
[ [ táng cháo ] ]
qīng shí yǒu wèi shì néng , , xián ài yún jìng ài sēng       
huī jiāng hǎi , , yóu yuán shàng wàng zhāo líng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注音
  • jiāng
    xìng
    dēng
    yóu
    yuán
  • [
    [
    táng
    cháo
    ]
    ]
  • qīng
    shí
    yǒu
    wèi
    shì
    néng
    ,
    ,
    xián
    ài
    yún
    jìng
    ài
    sēng
  • huī
    jiāng
    hǎi
    ,
    ,
    yóu
    yuán
    shàng
    wàng
    zhāo
    líng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

太平盛世,自己却感到无所作为,这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平日里喜爱孤云的闲适自在,也喜爱僧人那份宁静。我想手持旌麾前往江海之地吴兴任职,临行前在乐游原上眺望唐太宗的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注解
  • 清时:清平之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 有味:有闲情逸致。
  • 无能:无所作为,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 孤云:象征着闲适自在。
  • 把一麾:指持旌麾赴任。麾,旌麾,是古代大官出行所用的仪仗。
  • 江海:指吴兴,在今浙江湖州,地处江南水乡。
  • 乐游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九嵕山。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赴吴兴(今浙江湖州)刺史任时所作。当时唐王朝已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杜牧一生渴望有所作为,却仕途坎坷,此次外任吴兴刺史,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登上乐游原时写下了这首诗。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赏析

首联“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看似是诗人在自嘲自己在太平盛世无所作为,只能以闲情逸致度日,实则饱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孤云”和“僧”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颔联“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表明自己即将前往吴兴任职,在乐游原上眺望昭陵,表达了对唐太宗时代的向往和对国家中兴的期盼。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是唐朝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诗人眺望昭陵,正是希望能有贤明的君主出现,让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整首诗情感复杂,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知识点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
2. 表现手法:运用了自嘲、借景抒情等手法。如首联的自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颔联借眺望昭陵,抒发了对国家中兴的期盼。
3.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孤云”“僧”“昭陵”等意象,“孤云”象征闲适自在,“僧”象征宁静,“昭陵”则代表着贤明君主和盛世。
4.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诗人的仕途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开,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讲解

首先看首联,“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诗人表面上说在太平盛世自己无所作为,只能享受闲情逸致,实际上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一种自嘲。“孤云”和“僧”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反映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看似闲适的表达背后,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无奈和愤懑。颔联“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点明了自己即将前往吴兴任职的事情。而在乐游原上眺望昭陵这一动作,具有深刻的含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是唐朝的杰出君主,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诗人眺望昭陵,是对唐太宗时代的向往,更是希望能有贤明的君主出现,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实现中兴。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首联铺垫了诗人的情感基调,颔联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的仕途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自嘲和借景抒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