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
分享数:122
朝代: 唐朝 |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写雨|别离|写草|写云|

吴越古今路,沧波朝夕流。

从来别离地,能使管弦愁。

江草带烟暮,海云含雨秋。

知君五陵客,不乐石门游。

拼音
sōng jiāng sòng chù zhōu shǐ 使 jun1
[ [ táng cháo ] ] liú
yuè jīn , , cāng cháo liú       
cóng lái bié , , néng shǐ 使 guǎn xián chóu       
jiāng cǎo dài yān , , hǎi yún hán qiū       
zhī jun1 líng , , shí mén yóu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注音
  • sōng
    jiāng
    sòng
    chù
    zhōu
    shǐ
    使
    jun1
  • [
    [
    táng
    cháo
    ]
    ]
    liú
  • yuè
    jīn
    ,
    ,
    cāng
    cháo
    liú
  • cóng
    lái
    bié
    ,
    ,
    néng
    shǐ
    使
    guǎn
    xián
    chóu
  • jiāng
    cǎo
    dài
    yān
    ,
    ,
    hǎi
    yún
    hán
    qiū
  • zhī
    jun1
    líng
    ,
    ,
    shí
    mén
    yóu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古诗译文

吴越两地的道路从古至今就存在,那江上的波浪日夜不停地流淌。这里向来就是人们分别的地方,连管弦乐声听起来都带着哀愁。江边的草在暮霭与烟雾中显得朦胧,海上的云在秋雨里带着丝丝凉意。我知道你是来自长安富贵之地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石门的游历。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古诗注解
  • 吴越: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大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 沧波:碧波,指江水。
  •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 五陵客:五陵本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后指代长安富贵人家聚居之地,这里指奚使君来自繁华之地。
  • 石门:处州(今浙江丽水)的一个地方,这里代指处州。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刘禹锡在松江送别处州奚使君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松江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送别友人。奚使君即将前往处州任职,刘禹锡在送别之际,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吴越古今路,沧波朝夕流”,以宏大的时空视角开篇,将吴越两地的道路与江水的日夜流淌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光的永恒感,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颔联“从来别离地,能使管弦愁”,点明送别主题,强调松江作为传统的离别之地,连音乐都仿佛染上了哀愁,侧面烘托出离别的伤感。颈联“江草带烟暮,海云含雨秋”,通过描写江边暮霭中的衰草和海上含雨的秋云,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愁绪。尾联“知君五陵客,不乐石门游”,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和担忧,暗示处州相对长安的繁华而言,可能是一个让友人不太乐意前往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知识点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等情感,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来烘托气氛。

3. 用典:诗中“五陵客”运用了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松江送处州奚使君讲解

这首《松江送处州奚使君》是刘禹锡送别友人之作。从诗歌结构上看,先从宏观的时空背景引入,然后点明送别之事,接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最后表达对友人的理解和关怀。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借景抒情方面,如颈联的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离别的愁绪。用典则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能联想到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