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丛石依古城,悬泉洒清池。
高低袤丈内,衡霍相蔽亏。
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
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
众多的石头依傍着古老的城墙,悬空的泉水洒落在清澈的池塘里。在高低不过几丈的范围内,这些山石就像衡山和霍山一样相互遮蔽。归田隐居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做一郡之长难道是合适的吗?谁能分辨出人间与山野的不同呢,姑且把自己的闲适寄托在这里吧。
由于这首诗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知晓。从诗的内容推测,作者可能在担任地方官职期间,面对眼前的山景,触发了内心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或许是仕途上遭遇了一些不如意,又或许是对宁静自然生活的渴望,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丛石依古城,悬泉洒清池”,通过“丛石”“古城”“悬泉”“清池”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古朴、清幽的氛围。“高低袤丈内,衡霍相蔽亏”,以小见大,将眼前几丈范围内的山石比作衡山和霍山,凸显了山石的雄伟壮观,也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后两联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仕途的迷茫和对归隐的思索,表达了他可能并不适应官场生活。“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诗人以一种略带无奈的口吻,认为在这山水之间暂且寄托自己的闲适之情,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尘世的超脱。
1. 古诗中常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衡霍相蔽亏”,将山石比作衡山和霍山,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归田”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辞官归隐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文化意象。
3. 诗歌中通过景与情的交融来表达诗人的心境,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这首诗虽然作者不详,但它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写景方面,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山亭周围的自然景观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其次,在抒情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
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是在尘世中追逐功名利禄,还是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