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长安的普通百姓有谁会来关心呢?我只好反锁上门,守着这破旧狭小的房屋。我长久不出门,院子里都长满了蓬蒿,小孩子却无忧无虑地在风雨中奔跑嬉戏。雨声飕飕作响,似乎在催促着寒意早早到来,北方来的大雁翅膀被雨水打湿,难以高飞。入秋以来还未曾见过晴朗的日子,这被泥水弄脏的大地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干燥呢?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秋雨连绵,造成了严重的水患,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自己生活也很贫困,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他写下了《秋雨叹》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这首诗开篇便写出了诗人自己作为长安布衣的孤独与无奈,“反锁衡门守环堵”体现出生活的困窘与落寞。“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无奈与孩子的天真无邪跃然纸上。“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声和大雁的艰难处境,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喻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艰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雨不停歇的厌烦和对晴朗日子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希望这种混乱、艰难的局面能够早日结束。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在格律上相对自由,不像近体诗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2.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等手法。如“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的对比,“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的借景抒情。
3. 诗歌主题: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4. 字词理解:要理解“布衣”“比数”“衡门”“环堵”等字词在诗中的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首先,从诗歌的开头来看,“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杜甫表明自己作为长安的普通百姓,无人关心,只能守着破旧的房屋,这里反映出他生活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接着“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诗人自己被困家中,院子里都长满了野草,而孩子却在风雨中玩耍,这一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更显诗人的无奈和苦闷。然后“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风声雨声带来了寒意,大雁因为翅膀被雨水打湿而难以高飞,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又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艰难处境,就像这湿翅的大雁,难以施展抱负。最后“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入秋以来一直下雨,没有见到晴天,大地一片泥泞,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在说天气,实际上是在借天气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希望这种混乱、艰难的局面能够早日结束,体现了杜甫对民生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