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听夜泉》
分享数:124
朝代: 唐朝 | 作者:张籍 | 类型:写风|写人|闻声|月下|

细泉深处落,夜久渐闻声。

独起出门听,欲寻当涧行。

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

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

拼音
tīng quán
[ [ táng cháo ] ] zhāng
quán shēn chù luò , , jiǔ jiàn wén shēng       
chū mén tīng , , xún dāng jiàn háng       
hái lín yuǎn , , wèi yǒu fēng shēng       
yuè xià zhǎng lái , , rén dào míng
听夜泉注音
  • tīng
    quán
  • [
    [
    táng
    cháo
    ]
    ]
    zhāng
  • quán
    shēn
    chù
    luò
    ,
    ,
    jiǔ
    jiàn
    wén
    shēng
  • chū
    mén
    tīng
    ,
    ,
    xún
    dāng
    jiàn
    háng
  • hái
    lín
    yuǎn
    ,
    ,
    wèi
    yǒu
    fēng
    shēng
  • yuè
    xià
    zhǎng
    lái
    ,
    ,
    rén
    dào
    míng
听夜泉古诗译文

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泉水深处传来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时间越久这声音越发清晰。我独自起身出门倾听,想要寻找这泉水的源头,于是沿着山涧前行。我还怀疑泉水是从远处的树林后面传来的,又担心途中会突然刮起风来。我常常在月光下到这里来,即便没有旁人陪伴,也会一直待到天明。

听夜泉古诗注解
  • 夜久:夜深,时间久。
  • 当涧行:沿着山涧走。当,沿着;涧,山间流水的沟。
  • 还疑:还怀疑。
  • 复畏:又害怕。
听夜泉创作背景

关于《听夜泉》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张籍生活在唐朝,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但这首诗却展现出宁静清幽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在某一次于夜晚的山林中,偶然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被这宁静的夜和灵动的泉声所触动,从而创作了此诗,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听夜泉古诗赏析

这首诗意境清幽,通过描写诗人在夜晚聆听泉水声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首联“细泉深处落,夜久渐闻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泉水从深处落下的声音,随着夜深逐渐清晰可闻,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颔联“独起出门听,欲寻当涧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被泉声吸引,独自起身出门沿着山涧去探寻泉水源头的情景,表现出他对这美妙泉声的好奇与追寻。颈联“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探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怀疑泉水在远处的树林后面,又害怕突然刮起风来,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紧张的氛围。尾联“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点明诗人常常在月光下独自来到这里,即使没有旁人陪伴也会待到天明,表达了他对这片宁静之地的喜爱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整首诗通过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听夜泉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歌语言通俗,反映社会现实深刻。

2.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泉水的声音衬托出夜晚山林的宁静。

3. 诗歌中通过描写诗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听夜泉讲解

这首《听夜泉》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在山林中聆听泉水声的情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被夜晚的泉声所吸引,他独自起身去探寻这声音的源头。在探寻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有怀疑、有害怕,但更多的是对这美妙泉声的好奇和喜爱。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常常在月光下来到这里,享受这份宁静,即使没有旁人陪伴也能待到天明。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描写中体会到他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诗人运用的以动衬静、通过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增强诗歌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