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花下醉》
分享数:166
朝代: 唐朝 | 作者:李商隐 | 类型:写花|写酒|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拼音
huā xià zuì
[ [ táng cháo ] ] shāng yǐn
xún fāng jiào zuì liú xiá , , shù chén mián xié       
sàn jiǔ xǐng shēn hòu , , gèng chí hóng zhú shǎng cán huā
花下醉注音
  • huā
    xià
    zuì
  • [
    [
    táng
    cháo
    ]
    ]
    shāng
    yǐn
  • xún
    fāng
    jiào
    zuì
    liú
    xiá
    ,
    ,
    shù
    chén
    mián
    xié
  • sàn
    jiǔ
    xǐng
    shēn
    hòu
    ,
    ,
    gèng
    chí
    hóng
    zhú
    shǎng
    cán
    huā
花下醉古诗译文

寻觅芬芳不觉间沉醉于美酒,靠着树沉沉睡去太阳已经西斜。

客人散去酒醒已是深夜以后,我手持红烛独自观赏凋零的残花。

花下醉古诗注解
  • 寻芳:寻觅芬芳的花朵,即游春赏花。
  • 醉流霞:沉醉于美酒。流霞,神话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此处代指美酒。
  • 沉眠:沉醉入睡。
  • 客散:指宴饮结束,客人散去。
  • 残花:凋谢的花。
花下醉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是李商隐在赏花饮酒后有感而发所作。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此次赏花沉醉,或许也是他借酒消愁、寄情于自然的一种体现。

花下醉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赏花饮酒的情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直接点明了诗人被美酒和美景所陶醉,一个“不觉”将诗人的沉醉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描写诗人沉醉后的状态,靠着树沉沉睡去,直到太阳西斜,可见其沉醉之深。

后两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诗人的雅兴。客人散去,诗人酒醒之后已是深夜,但他并未感到失落,反而手持红烛去欣赏残花。这种对残花的独特欣赏,体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也暗示了他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细腻,将诗人赏花时的陶醉、酒醒后的孤独以及对残花的怜惜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花下醉知识点

1.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多以爱情、政治、咏史等为题材,风格绮丽绵邈、深情绵邈。

2. “流霞”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美酒,如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3. 这首诗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诗人赏花、醉酒、眠花、赏残花等细节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花下醉讲解

这首《花下醉》是李商隐的经典诗作之一。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诗人在春日里寻觅芬芳的花朵,不知不觉中沉醉于美酒。“醉流霞”不仅写出了酒的美味,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陶醉。

第二句“倚树沉眠日已斜”,画面感十足。诗人靠着树沉沉睡去,直到太阳西斜,这一情景让人感受到诗人的闲适和惬意。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为后面的“客散酒醒深夜后”做了铺垫。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客散酒醒深夜后”,原本热闹的场景突然变得冷清,诗人从沉醉中醒来,心中不免有些失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深夜里,手持红烛去欣赏残花,这种行为看似有些痴狂,但却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的细微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他的诗也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