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春夜洛城闻笛》
分享数: 922
朝代:唐朝 | 作者:李白 | 类型:|写风|抒情|思念|写人|感物兴怀|抒情|思念|写风|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拼音
chūn luò chéng wén
[ [ táng cháo ] ] bái
shuí jiā àn fēi shēng sàn chūn fēng mǎn luò chéng       
       zhōng wén shé liǔ rén yuán qíng
春夜洛城闻笛注音
  • chūn
    luò
    chéng
    wén
  • [
    [
    táng
    cháo
    ]
    ]
    bái
  • shuí
    jiā
    àn
    fēi
    shēng
    sàn
    chūn
    fēng
    mǎn
    luò
    chéng
  •  
    zhōng
    wén
    shé
    liǔ
    rén
    yuán
    qíng
例句
安贫乐道造句

【释义】“安贫乐道”后来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话,意思是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那套说教。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著名论点,即“忠恕之道”。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

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

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用这个作为衡量他的学生品行好坏的一项标准。

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

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

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能活的很开心。

用安贫乐道造句

01他一向安贫乐道,把物质享受看得很淡。

02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的人,现今社会中已经少见了。

03现代人的物质丰裕,却难以体会安贫乐道的自在闲适。

04李教授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对身外事物一向淡然处之。

05他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能安贫乐道,持志苦读。

06老王辞去高薪工作,来到山间居住,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真可说是现代的隐士。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注解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 古诗词学习网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关注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