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 类型:作者事迹
| 47阅读
|
孙皓,三国时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即位不久,迁都武昌,劳民动众,怨声载道,东吴百姓坚决反对迁都。269年,孙皓还都建业。这首童谣记录了这个历史事实。
作者:邓牧
| 类型:作者事迹
| 99阅读
|
宋亡,终身不仕、不娶,及壮,自号(儒、佛、道)三教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淡泊名利,遍游名山。常在寺院闭门静坐,每日用饭一次。德祐元年(1275)至余杭洞霄宫,友人住山沈介石为建白鹿山房石室居住,匾曰空屋,旁植梅竹,和五松相间。平时不着布衣,以楮纸作服,常去超然馆静坐,有时竟数月不出,与里人叶林为至交。元元贞二年,王修竹延至山阴陶山书院。大德三年,入余杭洞霄,四方名胜多求其文。元大德九年...
作者:邓牧
| 类型:作者事迹
| 46阅读
|
著有《洞霄宫志》、《洞霄图志》、《大涤洞天记》、《游山志》、《杂文稿》等传世。精于古文,生前尝自编诗文六十余篇为《伯牙琴》,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洁,非晚宋诸人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伯牙琴》一卷补遗一卷,有清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修订重印本。《全宋诗》卷三六八五录其诗十三首。事迹见《伯牙琴》卷首《邓文行先生传》。
作者:尉缭
| 类型:作者事迹
| 47阅读
|
尉缭对当时战争总的看法是: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反对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明确指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关于进行战争的战略战术,尉缭强调对战争要有全面的认识,指出有道、威胜、力胜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取胜策略。认为懂得了这三种所以取胜的办法,就全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他指出战争中将帅指挥...
作者:尉缭
| 类型:作者事迹
| 42阅读
|
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春秋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夫差(春秋末吴王,后为越王勾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
作者:尉缭
| 类型:作者事迹
| 58阅读
|
据明代太原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刘寅对照《史记》的记载推测,魏国在前334年招贤,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尉缭可能就在这时至梁并见到梁惠王,《尉缭子》一书即是他与梁惠王晤谈军事学的一个记录。但由于庞涓当权,尉缭等人都未见用。从《尉缭子》的谈话内容看,尉缭不仅熟悉魏国的国情,而且处处为振兴魏国着想,表现了他热爱故土的深情,以及对秦兵压境的忧虑。另外尉缭对军事家吴起曾表示了无限钦佩之意。他赞赏吴起执...
作者:尉缭
| 类型:作者事迹
| 41阅读
|
关于尉缭的真实生活年代如同其他历史名人一样无从查考,只能从历史文献的残篇断语中推断,但是这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34年见过魏惠王,但《史记》中明确记载了他最终在秦王政时担任了秦国的高级职务。这个时间跨度近百年,显然有违常识。因此,就像对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的,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
作者:王驾
| 类型:作者事迹
| 108阅读
|
王驾(851--?):汉族,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生于河中(今山西永济),晚唐诗人。 公元890年,考中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其妻陈玉兰,在丈夫戍边时,她制衣,并诗寄之云:“夫在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
作者:路温舒
| 类型:作者事迹
| 107阅读
|
巨鹿人,无论在当时或在后世,都默默无闻,他只不过是司法部(廷尉)一名低级的总务官(廷尉史),但也正因为身在司法部任职,所以比普通人了解的更为深刻。纪元前六七年,司马迁受腐刑已三十二年,他给当时的皇帝刘病已上了一份奏章,暴露司法的黑暗。 路温舒经此事被迁为广阳私府长,后又以文才受赏识迁为右扶风丞。当时朝廷号召公卿出使匈奴,路温舒表示自己愿意去塞外像仆役一样效劳,但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审议后认...
作者:路温舒
| 类型:作者事迹
| 60阅读
|
司法裁判认识 他说:“司法裁判,是国家大事,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手足不能复续。《书经》上说:‘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放掉一个有罪的人。’可是,今天的司法裁判,却恰恰相反。法官们上下勾结,刻薄的人,被称赞为廉明。残忍的人,被称赞为公正。主持正义、昭雪冤狱的人,却有被认为不忠贞的后患。所以,法官审讯案件,非致人于重刑不可,他对囚犯并没有私人恩怨,只是用别人的自由和生命,来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而...
作者:钱公辅
| 类型:作者事迹
| 121阅读
|
钱公辅,字君倚,一字纯者,常州武进人。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冯京榜进士第三人。 钱公辅中进士后,任越州通判、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明州。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 英宗即位,钱公辅上书《治平十议》,主要内容是了解民情,考核官吏,任用官员等。又作《帝问》一篇奉上。 王畴任翰林学士时间不长,又升任枢密副使。钱公辅觉得王畴资历太浅,便不起草任命文书。英宗以刚登基任用大臣...
作者:陶弼
| 类型:作者事迹
| 122阅读
|
陶弼现存的诗里最长的一首“兵器”批评当时将领的昏庸,跟异族打了败仗,就怨武器不行:“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供亿稍后期,鞭朴异他罪。……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愿求谋略长,勿倚干戈锐。”这首诗颇为宋代所重视,可以表现他的思想。从其它的诗以及宋人笔记、诗话里引的断句看来,他擅长写悲壮的情绪,阔大的景象。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113阅读
|
潘安出身儒学世家。少年时,随父宦游河南、山东、河北,青年时期就读洛阳太学,二十余岁入仕,供职权臣贾充幕府,后历任京官,因作赋颂扬晋武帝躬耕藉田显露才华被当权者左迁河阳县令(今洛阳吉利区),潘岳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时尚书仆射山涛、领吏部王济、裴楷等受宠,潘岳很憎恨他们,于是在宫殿大门柱子上写下歌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 又被左迁离洛阳更远的怀县做县令。潘岳做得有声有色...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140阅读
|
典故总概 潘安即西晋文学家潘岳,有“河阳一县花”之称,是为数不多的用花来比喻其样貌的美男子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批死忠的“粉丝”了。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相关的成语与典故有“掷果盈车”、“河阳一县花”、“金谷俊游”、“辞官奉母”、“潘杨之好”、“连...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60阅读
|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滕王阁序》)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二十四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69阅读
|
《世说新语·容止篇》三十九则中两则描绘潘安的相貌: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九则》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虽然说现有的正史并没有详细地去记载潘安的五官长相如何、身高具体几尺,但是他的花样俊美外形却是件不...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64阅读
|
至情:潘安的《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安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
作者:潘安
| 类型:作者事迹
| 62阅读
|
素有中华第一美男子之称的潘安生于中牟县城关镇大潘庄村,潘氏子孙尽管也给这位家族名人修建了墓冢,可那只是一座衣冠冢。潘安究竟葬在哪里一直是个谜。近日,在距潘安老家120公里的巩义却发现了这位美男子的葬身之地。 潘安是帅哥美男的代称,人们常用“才如子建,貌比潘安”来形容才貌俱佳的青年男士。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生于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活了53岁,是西晋...
作者:陶宏景
| 类型:作者事迹
| 103阅读
|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qu...
作者:陶宏景
| 类型:作者事迹
| 68阅读
|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隐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遗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属南京市)人。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县令。弘景小时即表现奇特,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他父亲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终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