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答闺梦还赏析
点击数:109
原文《代答闺梦还
朝代:唐朝 | 作者:张若虚 | 类型:写风 写花 关塞 年华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首句点题,先写思妇送走自己戍边的丈夫,依依惜别的场面凄清动人,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再写离别之后,女主人公陷入漫长的苦思,但仍然强打起精神梳妆打扮,并通过用燕子、罗幕、蜜蜂、画衣、桃李、管弦等一系列意象来点缀和渲染,将思妇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最后作者写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进入梦乡的思妇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于孤独中醒来后又只能在重重的叹息声中无奈的再次掩上窗扉。
  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可谓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这是张若虚的一首拟闺怨诗,单从诗人的用心良苦(别具一格的人物心理描写、看似直接实则含蓄的心境描绘以及借景抒情的侧面烘托手法)上就可看出其是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此诗次序井然,想象丰富,语言细腻、精致、奢华,少妇的离愁别恨,都实实地落在一个“悔”字上。
  有人认为这首诗诗风近齐梁,意思就是这首诗与宫体诗有相似之处。宫体诗,顾名思义是出自宫廷的诗,宫廷文艺一般指雅正之音,但“宫体诗”则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南朝乐府。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写男女之情(包括传统的闺怨题材),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是辞藻绮艳、文笔纤巧、讲求音律。宫体诗常常被认为是当时宫廷内荒淫生活的反映。自梁代到初唐,宫体诗的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生活在初唐的张若虚,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宫体诗遗风的影响,但他是属于针对宫体诗的缺点而发的改良派,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从《代答闺梦还》这首诗来看:
  一、形式上对宫体诗的继承和发展。陈子昂评价宫体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一个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宫体诗的一种偏向,即过分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轻靡流丽、富华呆板。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由于宫体诗对形式的过分考究,使诗歌具有了较强的格律美。据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四成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代答闺梦还》在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宫体诗风,使它在形式上具有了很强的美感。一方面汲取了宫体诗格律上的优点;另一方面摒弃了大多宫体诗过于用典、辞藻绮丽的不足,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二、内容上对宫体诗的继承和发展。《代答闺梦还》像宫体诗一样,在内容上也写:春、女性、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盘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这些都是宫体诗的传统内容。纵观《代答闺梦还》,主要是以描摹女性情态举止为中心,如果简单地以传统伦理标准来衡量,很容易也给出“轻艳”的评价。但实际上它是张若虚竭力追求文学的美感与抒情性的结果《代答闺梦还》去掉了很多宫体诗淫靡浮艳的成分,描写的是一种纯美:季节的美、女性的美、相思的美、爱情的美。在诗中,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抒情强度,美阴的相思带上了苦涩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份苦涩表现了纯粹爱情之美。
  总之,《代答闺梦还》体现了张若虚不同于宫体诗的别样情怀,以及诗人对唯美的竭力追求。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来看,张若虚及其作品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扬弃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在这种扬弃和发展中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