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杂说》)他尽力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李翱在儒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复性书》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的努力。李翱的《复性书》,以《中庸》、《易传》为立论的根据,企图建立起儒家的心性论学说。其理论以“去情复性”为旨归,以承仰“孔门四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所谓“道统”自任,以“开诚明”和“致中和”为其“复性”之至义,以“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为其“复性”之方,以“虚明”变化和参乎天地为致用,以昏昏然“肆情昧性”为可悲,这些思想很多实来自佛学的启迪。但佛教学说对李翱的影响,主要还只是落实在形式、境界、思维方式这些层面上,并没有影响到他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李翱并没有舍弃传统儒家的精神方向,在他的《去佛斋》、《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等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李翱的心性理论,对后来北宋乃至南宋的理学家都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其一,他把“性”与“情”分开,认为“性善情恶”,“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恶是因为被“情”所昏蔽,这一点启迪了后来理学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学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其二,他的“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所谓“正思”的修养方法,对北宋二程“主敬”的工夫论是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可以认为是南宋朱熹与张拭争论“未发”、“已发”这一“中和”理论的先声。其三,李翱特别重视叫、戴礼记》中的《中庸》一篇,把《中庸》所讲的“性命之学”,看作是孔孟思想之精髓,这也开了宋儒重视《中庸》的风气之先

李翱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偈》
分享数: 150
朝代:唐朝 | 作者:李翱 | 类型:写水|写云|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树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拼音
[ [ táng cháo ] ] áo
liàn shēn xíng xíng , , qiān zhū shù xià liǎng hán jīng       
lái wèn dào shuō , , yún zài qīng tiān shuǐ zài píng
偈注音
  • [
    [
    táng
    cháo
    ]
    ]
    áo
  • liàn
    shēn
    xíng
    xíng
    ,
    ,
    qiān
    zhū
    shù
    xià
    liǎng
    hán
    jīng
  • lái
    wèn
    dào
    shuō
    ,
    ,
    yún
    zài
    qīng
    tiān
    shuǐ
    zài
    píng
练得身形似鹤形翻译一
这句话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一大片松林下有两盒佛经,以暗示高僧惟俨在松林里打坐参禅!这句就是阐明诗歌前一句说的“证得身形似鹤形”(也有说“练得”)的主人不是道士,而是和尚。
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古代的佛经都不是一本本的线装书(《西游记》里最后一集唐僧取经,再晒经,全都是线装书,那是胡扯,导演和编剧无知),而是用梵文写的一页一页的长纸片,所以都必须用长条状的盒子,叠放在里面装好。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否则,如果是线装书,那有何必和一个木盒子来装呢?直接把书放在一个布口袋里不就完了,这样还轻便得多了!
练得身形似鹤形欣赏一
这是唐朝太守李翱向药山禅师问道后所写下的一首诗偈。其意是说,当追求自身灵命的长进,不可拘泥执著于世人的评说。如果不能舍弃最后最根本的执著,便依然只是一个常人。 

一个人,原本就像是水,自然流淌,无拘无束,听山野里的风声,看麦田里的波浪,开心源自心底,难过因为本意。 

而生于社会上,便似被盛入了瓶中,被拘以形状,量以深浅;不可肆意流淌,只可默然承受。 

这瓶便是世间的游戏规则,人情世故,这水其实是人的本心,灵魂。人的一生,所能成长的,能与人比高下的其实便是心灵的高度。 

因为,所有的一切外在,都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被带走,繁华,财富,美貌,也都可以无需付出真正的努力,即可得到。可以使用其它的不光彩的手段达成,或是自然天赐。 

而,唯独,心灵的境界与高度,需要真正的修炼,夜以继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容参一丝假,甚至要遭遇贫穷、误解、伤害、苦难,等等磨砺。 

然而,当风雨过后,也只有心灵的修行能留下印记,真善美的印记!无法磨灭,历久弥香! 

人的本心,被框在世俗的瓶中修炼,始终持有瓶的形状,保持瓶的高度和量度,只有脱出瓶的束缚,才会做到游刃有余的自由。 

而,生而为人,又无法走出这个瓶。但水还是水,保有水的本质。清澈,澄明,柔韧无骨,却源远流长。 

在瓶中生存,而能脱于瓶,虽暂时呈现瓶的形状,却又是真正的无形,一旦离开,又可随意流淌。 

就像天空中飘浮的云彩,依托于天,却可任意翻转,游走。如果哪天太沉了,又可变作雨,点点滴滴落下地来

  • 古诗词学习网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关注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