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分享数:283
朝代: 唐朝 | 作者:李白 | 类型:写山|写水|洞庭|写酒|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拼音
péi shì láng shū yóu dòng tíng zuì hòu sān shǒu
[ [ táng cháo ] ] bái
chǎn què jun1 shān hǎo , , píng xiāng shuǐ liú       
líng xiàn jiǔ , , zuì shā dòng tíng qiū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注音
  • péi
    shì
    láng
    shū
    yóu
    dòng
    tíng
    zuì
    hòu
    sān
    shǒu
  • [
    [
    táng
    cháo
    ]
    ]
    bái
  • chǎn
    què
    jun1
    shān
    hǎo
    ,
    ,
    píng
    xiāng
    shuǐ
    liú
  • líng
    xiàn
    jiǔ
    ,
    ,
    zuì
    shā
    dòng
    tíng
    qiū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古诗译文

铲去君山该多好啊,让湘江的水能够平平坦坦地流。巴陵的美酒如同无穷无尽,能把这洞庭的秋色都醉倒。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古诗注解
  • 刬却:削去、铲掉。
  • 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湘山。
  •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此后他南游洞庭,与族叔刑部侍郎李晔、友人岳州司马贾至一同游览。三人在政治上都遭受了挫折,于是在湖光山色间饮酒赋诗,借景抒情,以排解心中的郁闷。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古诗赏析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诗人突发奇想,要铲去君山以让湘水畅流无阻。这一奇特的想象打破了常规,体现出诗人豪迈的气魄和不受拘束的个性。君山本是洞庭湖的美景象征,但诗人却认为它阻碍了湘水的流淌,反映出诗人内心对自由、顺畅境界的追求。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人把巴陵一带的湖水想象成取之不尽的美酒,认为这些酒能让整个洞庭的秋色都沉醉。这是极为夸张的写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醉杀”一词不仅写出了酒的浓烈,更表达出诗人想要沉醉其中、忘却烦恼的心境。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意境开阔,情感奔放。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知识点

1. 诗歌体裁:五言绝句,属于古体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运用夸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运用想象,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思维。

3. 诗歌风格: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奔放的情感为特点。

4. 文化常识:了解君山、巴陵等地名,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讲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大家看诗的前两句“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这是多么奇特的想法啊!李白没有像常人一样欣赏君山的美,而是觉得它挡住了湘水的路。这其实反映出李白内心那种追求自由、不受阻碍的精神。他就像一只渴望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鸟儿,不愿意被任何东西束缚。

再看后两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把湖水想象成美酒,还说能把秋天都醉倒。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之处。他用这样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想要沉醉在这美景和美酒之中,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学到李白写诗的方法,比如大胆地想象和夸张。在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些手法,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