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山涧滨。哪儿可以采水藻?就在那道积水沟。用什么来装它们?有那方筐和圆篓。用什么来煮它们?有那三脚锅与釜。把祭品放到哪儿?放在宗庙窗户下。谁来主持这祭祀?是那端庄好姑娘。
关于《采蘋》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即此诗是赞美贵族女子能遵循祭祀礼仪。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采办祭品、祭祀祖先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祭祀风俗和女子在祭祀中的角色。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层层递进地叙述了女子采蘋、采藻,准备祭祀用品,最后进行祭祀的过程。诗中通过对祭祀活动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祭祀礼仪的庄重和严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女子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她的端庄、恭敬。全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这首诗围绕着祭祀活动展开。开篇以两个问句“于以采蘋?”“于以采藻?”引出了祭祀所需的祭品,体现了祭祀的准备工作。接着询问用什么器具来盛放和烹煮祭品,强调了祭祀用品的规范。最后点明祭祀的地点和主持祭祀的人,使整个祭祀过程完整呈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和社会风俗,感受到古人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祭祀礼仪的重视。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