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难见车马来往。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时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的情况。桑麻渐渐长高,我开垦的土地也日益增广。常担心严霜雪霰突然来临,使桑麻也像那零落的野草一样。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 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人际关系。前四句写诗人在田园中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着内心的宁静。“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的偏僻,表现出诗人与世俗的隔绝。“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中间四句写诗人与邻里的交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展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自然、质朴的关系。“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则突出了他们交往内容的单纯,只关心田园农事。最后四句,诗人表达了对庄稼的担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关注。“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庄稼收成的忧虑。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的厌倦。
1.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对后世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
3. 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简洁地勾勒出了诗人与邻里之间淳朴的交往场景。
这首诗整体上为我们展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与外界交往的稀少。“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体现出诗人主动隔绝世俗干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中间部分描写了诗人与邻里的日常交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画面感十足,描绘出诗人穿梭在乡野间与邻里相见的情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种简单纯粹的交流,凸显了田园生活的质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单纯。
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庄稼的担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是诗人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则反映出在当时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恐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田园生活可能遭受破坏的担忧。
从艺术特色来看,整首诗语言平淡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陶渊明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魅力和他对这种生活的热爱。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