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主要是东晋、宋、齐时代的民歌。这些民歌经南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配乐传习,有的还结合舞蹈去演唱,因而得以保留下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南朝入乐的民歌全归入《清商曲》中,并且又分为《神弦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三个部分。《神弦歌》是宗教祭歌,数量极少。《吴声歌曲》是产生于建业(今南京市)附近的民歌,它最初是「徒歌」,后来又配上了管弦的伴奏。《西曲歌》是产生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一些城市里的民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合在一起约有四百余首。南朝的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需要,所以,经他们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的情歌,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思想格调也不够高。形式上一般是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精巧活泼,风格清新秀丽。从艺术特色和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上来说,南朝乐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南朝乐府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大子夜歌》
分享数:79
朝代: 南北朝 | 作者:南朝乐府 | 类型:歌谣|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拼音
[ [ nán běi cháo ] ] nán cháo
zhú xiǎng , , jiǎ yáng qīng yīn       
zhī yáo miào , , shēng shì chū kǒu xīn
大子夜歌注音
  • [
    [
    nán
    běi
    cháo
    ]
    ]
    nán
    cháo
  • zhú
    xiǎng
    ,
    ,
    jiǎ
    yáng
    qīng
    yīn
  • zhī
    yáo
    miào
    ,
    ,
    shēng
    shì
    chū
    kǒu
    xīn
大子夜歌古诗译文

用丝竹乐器伴奏来歌唱,借助乐器来发出清越的声音。却不知道歌谣的美妙之处,在于那声音和气势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

大子夜歌古诗注解
  •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 假器:借助乐器。
  • :发出。
  • 清音:清越的声音。
  • 歌谣: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
  • 声势:指声音和气势。
大子夜歌创作背景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两类。《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变曲,是对《子夜歌》的赞美之辞。《子夜歌》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多写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风格清新自然。《大子夜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以表达对《子夜歌》这种自然质朴歌谣的喜爱和推崇。

大子夜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丝竹伴奏的歌唱和自然的歌谣,突出了歌谣的美妙。前两句描述了用丝竹乐器伴奏歌唱的情景,强调了借助乐器来发出清越声音。而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指出歌谣的妙处在于其声音和气势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不需要借助外在的乐器。这种对比,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对自然、质朴之美的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之美在于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外在的技巧和装饰。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艺术见解。

大子夜歌知识点

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清新自然、质朴纯真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子夜歌》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以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动人。此外,丝竹乐器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丝竹乐器有琴、瑟、箫、笛等。

大子夜歌讲解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大子夜歌》。诗的前两句“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给我们描绘了一种用乐器伴奏唱歌的场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宴会上,乐师们弹奏着丝竹乐器,歌者们随着音乐放声歌唱,那声音清脆悦耳。但是,诗人话锋一转,“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告诉我们,其实那些没有乐器伴奏,随口唱出的歌谣才是最妙的。因为歌谣里的声音和气势都是从歌者内心发出来的,是最真实、最动人的。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自然、质朴的,是来自于内心的情感表达。就像我们写作文,不要去刻意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要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