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超(1624~1673)字虎臣,号绥庵、华阳山人,江苏金坛朱林镇人。官至顺天提督学政,后出家为僧。著有《绥庵诗稿》、《绥庵集》、《池此偶祭》、《蒋境》二卷。《峨嵋山志》十八卷。蒋超擅长诗文,酷爱墨宝,嗜好书法。经蒋超亲手抄录的诗文多达数百卷但留下来的不多。清朝的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书中写道:“国初沈绎堂、蒋虎臣齐名,沈书传者多,而蒋不多见。”《绥山诗稿》是蒋超的诗集,其中的诗大部分写于出家以后,绥山乃峨眉山旧名。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绥庵诗稿》序中说:“虎臣天才爽敏,刻意好古,匠心独远,环瑰深拔,不肯一语近人。”清初诗坛领袖吴伟业对蒋超的诗亦极为推崇。清中叶四川著名才子李调元在《怀蒋太史虎臣》一诗中吟道:“弹指三生悟夙因,木天(指翰林院)我亦过来人。能从大海翻身出,只有苏州蒋虎臣。” 蒋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清初最著名的朴学大师孙奇逢在嵩洛遇蒋超,互相研讨理学,对蒋氏的卓越见解十分佩服,慨叹:“不可失此人!”清中叶的沈德潜、彭端淑、潘飞虎、王荫槐、张维屏等学界名流,亦对蒋超十分叹服!

蒋超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金陵旧院》
分享数:107
朝代: 清朝 | 作者:蒋超 | 类型:

锦袖歌残翠黛塵,楼台塌尽曲池灭。

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拼音
jīn líng jiù yuàn
[ [ qīng cháo ] ] jiǎng chāo
jǐn xiù cán cuì dài chén , , lóu tái jìn chí miè       
huāng yuán zhǒng piáo ér cài , , zhàn qín huái jiù chūn
金陵旧院注音
  • jīn
    líng
    jiù
    yuàn
  • [
    [
    qīng
    cháo
    ]
    ]
    jiǎng
    chāo
  • jǐn
    xiù
    cán
    cuì
    dài
    chén
    ,
    ,
    lóu
    tái
    jìn
    chí
    miè
  • huāng
    yuán
    zhǒng
    piáo
    ér
    cài
    ,
    ,
    zhàn
    qín
    huái
    jiù
    chūn
金陵旧院古诗译文

歌女们身着锦袖的歌舞早已停歇,美丽的妆容也已蒙上灰尘,昔日的楼台尽数崩塌,曲折的池塘也已干涸消失。如今这荒芜的园子里,只有一种瓢儿菜生长着,它独自占据了秦淮河畔往日的春光。

金陵旧院古诗注解
  • 锦袖歌残:指歌女们穿着华丽的锦袖衣服唱歌的情景已经结束,意味着繁华不再。
  • 翠黛尘:翠黛是古代女子用青黑色颜料画眉,这里指女子的妆容,尘表示妆容已蒙上灰尘,暗示女子青春不再、容颜老去。
  • 楼台塌尽:形容昔日的楼阁亭台都已经倒塌毁坏。
  • 曲池灭:曲折的池塘干涸消失了。
  • 瓢儿菜:一种蔬菜。
  • 独占:独自占据。
金陵旧院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金陵旧院是明朝时期南京著名的歌舞伎坊集中之地,在明朝时极为繁华,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常在此寻欢作乐。然而到了清朝,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动荡,金陵旧院昔日的繁华不再,逐渐衰败。诗人蒋超目睹这一景象,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金陵旧院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描绘了金陵旧院从繁华到衰败的景象。前两句“锦袖歌残翠黛尘,楼台塌尽曲池灭”,通过描写歌女的消逝、楼台的崩塌和池塘的干涸,生动地展现了旧院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感慨。后两句“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以荒园中生长的瓢儿菜独自占据着秦淮河畔往日的春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强调了旧院的荒芜和衰败。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繁华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叹息。

金陵旧院知识点

1.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朝代都曾在此建都。

2. 旧院:是明朝南京的著名歌舞伎坊区,是当时娱乐文化的集中地。

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通过今昔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金陵旧院讲解

这首《金陵旧院》是蒋超的代表作之一。它短小精悍,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金陵旧院这一特定地点的描写,反映了朝代更迭带来的社会变迁。从文学角度来看,诗歌用词简洁却形象生动,如“锦袖歌残”“翠黛尘”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昔日歌女的形象和如今的凄凉。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首诗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南京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思考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