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东(1625— 1676)明末清初学者。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  计东半身像江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卒于清圣祖  计东苏州石刻像康熙十五年,年五十二岁。(清史列传云:会诏举博学鸿儒,而东巳前一年卒,则当卒于康熙十七年。此从补疑年录据尤侗撰传)年十五,补诸生,声誉日起。尝著筹南五论,谒阁部史可法,可法奇之。顺治十四年,(1657)举顺天乡试。后以江南

计东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宣府逢立秋》
分享数:203
朝代: 清朝 | 作者:计东 | 类型:写风|长城|

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拼音
xuān féng qiū
[ [ qīng cháo ] ] dōng
qiū suǒ ài , , biān chéng tài zǎo hán       
qiú sān guàn , , yōng bèi gèng cán       
fēng zhǎng chéng luò , , tiān lián kuān       
xiāo xiàn yīng sǔn , , jiàn ěr fēi
宣府逢立秋注音
  • xuān
    féng
    qiū
  • [
    [
    qīng
    cháo
    ]
    ]
    dōng
  • qiū
    suǒ
    ài
    ,
    ,
    biān
    chéng
    tài
    zǎo
    hán
  • qiú
    sān
    guàn
    ,
    ,
    yōng
    bèi
    gèng
    cán
  • fēng
    zhǎng
    chéng
    luò
    ,
    ,
    tiān
    lián
    kuān
  • xiāo
    xiàn
    yīng
    sǔn
    ,
    ,
    jiàn
    ěr
    fēi
宣府逢立秋古诗译文

我本就喜爱秋凉之气,可边城的秋天却来得太早,寒气袭人。我早已习惯了三伏天也披着皮袄,五更天还盖着被子。秋风从长城上吹来,天空连着广袤的大漠。我羡慕那能直上云霄的鹰隼,它凭借矫健的翅膀奋力高飞。

宣府逢立秋古诗注解
  • 秋气:秋天的气象、气候,这里指秋凉之气。
  • 边城:边境的城市,这里指宣府。
  • 披裘:披着皮袄。
  • 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五更: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这里指天快亮的时候。
  • 摩霄:接近云霄,形容飞得极高。
  • 鹰隼:泛指凶猛的鸟类。
  • 健翮:矫健的翅膀。
宣府逢立秋创作背景

计东生活于清朝,当时社会局势复杂。他可能因游历或其他事务来到宣府,恰逢立秋时节。宣府地处边境,气候与内地不同,立秋时便已十分寒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宣府逢立秋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宣府立秋时的独特景象。首联点明诗人喜爱秋气,但边城秋寒来得过早,表达出一种意外之感。颔联通过“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生动地展现了边城气候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在此地生活的不适应。颈联“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边城的自然景观,秋风从长城上吹来,天空与大漠相连,给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尾联“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诗人羡慕鹰隼能够展翅高飞,直上云霄,寄托了自己渴望有所作为、一展抱负的心情。整首诗既有对边城秋景的描绘,又有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宣府逢立秋知识点

1. 宣府: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北宣化一带。

2.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3. 计东:清朝诗人,字甫草,号改亭,吴江(今属江苏)人。

宣府逢立秋讲解

这首诗以诗人在宣府逢立秋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开篇表达了诗人对秋气的喜爱,然而边城的早寒打破了这种期待。颔联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如三伏天披裘、五更天拥被,突出了边城气候的寒冷,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颈联的写景,将长城、大漠等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不仅展现了边城的地理风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尾联中诗人对鹰隼的羡慕,是全诗的情感升华,体现了诗人渴望突破困境、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句的描写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古代诗人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