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
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
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
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
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
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禅师在白云端安然打坐,能俯瞰着清江直流而下。前来的人远远眺望金色的佛刹,讲经的席位围绕着香坛。夜晚山林中传来虎啸,秋天的山涧里响起鼍鸣,让人感到寒意。世间各种声音不断地响起又消失,而内心却在纯净之中观照。
禅师四十年来一直住在这孤峰之上,将自己的身体看作是旅舍,把经历世事如同看江水东流。佛法是因为因缘而建立的,内心要按照次第去修行。半夜询问真正的偈语,担忧内心有所执着。
刘禹锡一生与佛教多有接触,这首诗是他留宿在诚禅师的山房时所作。当时刘禹锡可能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解脱,与诚禅师的交流或许让他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于是题诗相赠,表达对禅师修行境界的敬意以及自己对佛法的思考。
诗的首联描绘了诚禅师在白云端宴坐,俯瞰清江的景象,展现出禅师所处环境的清幽高远,也暗示了他超脱尘世的修行姿态。颔联通过“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写出了寺庙的庄严和讲经法会的热闹,从侧面烘托出禅师的影响力。
颈联“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以动衬静,用山林中虎啸和山涧里鼍鸣的声音,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尾联“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则表达了禅师内心的纯净和对世间万物的超脱。
第二首诗中,“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强调了禅师修行的长久和专注。“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体现了禅师对身体和世事的豁达态度。“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阐述了佛法的因缘和修行的次第。最后“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执着的担忧,以及对真正佛法的追求。
1.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风豪迈,哲理深刻。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 佛教文化在唐朝十分盛行,许多文人与僧人交往密切,诗歌中常常体现出佛教的思想和意象。
3. “偈语”是佛教用于表达教义、启示修行的语句,具有简洁、深刻的特点。
4. 诗歌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整体上围绕着诚禅师的修行生活和佛法感悟展开。诗人通过对禅师所处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清幽、超脱的境界。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哲理,如对身体和世事的看法,以及修行的方法和态度。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歌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衬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禅师修行环境的独特和内心的宁静。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形象的词汇传达出深刻的思想。
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让人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引发对人生、修行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